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比较文学原理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本土主义?

【答案】(1)本土主义是指一种与西方中心主义相对立的、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或者称为文化保守主义。

(2)本土主义主张坚决抵制西方中心主义,力图维护自身本土文化的“纯洁”和“本源”的特色。这种本土主义主张一种危险的“种族分裂论”,它强调民族与民族之间具有所谓的“不可通约性”,并且把它视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3)本土主义实质上既是一种文化孤立主义,又是另一种文化中心主义。

2. 什么是西方中心主义?

【答案】(1)西方中心主义是指一种以西方文化为中心来理解他种文化的思想方式。

(2)西方中心主义呈现为两种形式①西方人对于自身文化的扩张; ②其他民族对于西方文化的盲日崇拜。

3. 西方后工业文化对第三世界的输出是否也应该被解释为后殖民现象?

【答案】西方后工业文化对第三世界的输出应该被解释为后殖民现象,原因在于:

(1)武力、经济与政治的扩张最终必然要转型为文化形态呈现出来,所以哪里有文化扩张,哪里就有殖民文化。

(2)一旦一个民族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挟带着一种文明的强势,并把这种“民族文明的强势”在道德话语中降解为“种族优越感”,再一旦这种种族优越感作为一种发达国家的文明溢出这个民族的地域疆界,挟带一种普救主义的关怀步入其他国度,由于两者之间互为他者的关系形成,“殖民”将被冠置于这个民族的头上。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西方后工业文化对第三世界的输出也应该被解释为后殖民现象。

4. 为什么说译介学应是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答案】译介学的理论属性因时代、理论层面或视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当代译介学研究的特点是以文化转向为理论背景、强调理论渗透、注重跨学科整合以及宏观的文化整合阐释。其特点呼应了当代学术主流,主要从方法论入手,强调科学范式的学科整合能力、宏阔的理论视野和深邃的理论背景。

(2)译介学本身也具有工具性,因为它可以为多元文学世界提供文本平台。

(3)从本体论的另一个角度看,译介学本身亦具本体性,因为由于译者的介入,翻译本身也是一种别具深意的异质文学对话。

(4)译介学也是知识性的,因为由于文本流播、文学对话及其知识之互通有无,异质文学的

融摄抑或共通、共同、共享才成为可能,并且,译介学本身即是一套知识体系,也是一种知识贡献。

因此,译介学应是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5. 为什么说从比较文学来研究海外华文文学在学理上拓宽了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视域?

【答案】从比较文学的多元开放视域研究海外华文文学,可以满足从多元文化身份的视域对其进行审视,从而探寻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1)中国文学与外域文化的关系可以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

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主体把中国文化传统带向世界各华侨栖居地,这种走出中国本土的汉语文学创作在外域把中国文化传统与各华侨栖居地的本土文化整合在一起的关系,更应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

(2)在海外华文文学作家中,中华母体文化意识与居住国文化意识处于既相冲突又相融合的状态,还可以从比较文学的学科视域对这种既相冲突又相融合的状态做细读式的研究。

(3)从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来看,海外华文文学的东西方两大板块在中国文化的承传和延展方面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这也是比较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进行研究的很好的课题。

(4)从个案研究的角度,把海外华文文学作家带入比较文学中进行有效的研究。如在对文化身份的表现方面,旅美作家白先勇的小说取得了较大的实绩。

6. 20世纪译介学的发展主要围绕哪些概念进行? 其学科内涵是什么?

【答案】(1)20世纪译介学发展主要围绕的概念

①30年代以前,重视“文化建构”。“文化建构”这个概念将翻译视作创造力量,借此特定的翻译策略可以服务于各种文化及社会功能,从而建构民族语言、民族文学乃至民族本身。

②40至50年代,关注“可译/不可译”问题,主要争论在“理论上不可译”而“实际可译”这两个极端的范围内进行。

③60至70年代,“等值”成为核心概念,其理论出发点是承认语言与文化中存在“共核成分”,因而尤为关注译文分析工具及其评价标准问题。

④80年代,译介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理论兴趣是跨文化交际问题,尤为关注“译本的相对自主性”这个核心概念。

⑤90年代的主要特点是理论翻新,方法林立,学术范式开始文化转型。此前几十年内相继交替出现的各种概念开始交汇整合,“分层系统理论”、“目的论”、“后结构主义”、“女性批评”等为译介学研究注入理论内涵,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2)20世纪译介学发展主要围绕概念的学科内涵

①译文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该译本是否可以身临其境,与译本读者“心心相印”。

②译介学也关注翻译的意识形态效果,关心译文再现原文如何体现了经济与政治利益。

③翻译还受到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人类学、地缘文化研究、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领域。

二、论述题

7. 什么是比较诗学的可比性? 比较诗学所牵涉到的异同关系,有哪些表现形态特别值得注意?

【答案】(1)比较诗学的可比性

比较诗学的可比性是指比较诗学研究得以展开的逻辑基础与学理依据,其具体内涵就是存在于比较诗学研究对象之间的同异关系。研究的对象之间,必须既“同”又“异”才具备可比性,同与异是比较诗学研究赖以展开的前提,缺一不可。

(2)比较诗学所牵涉到异同关系的表现形态

比较诗学所牵涉到的异同关系,有三种表现形态特别值得注意:

①事物之“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因事物本身性质的差别而有“不同”

如自然科学的普遍性与人文领域的普遍性便有径渭之别,前者是指客观、中立、超越时空的普遍知识,不带感情色彩,而后者则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惟远非客观中立,而且还往往因立足点和价值立场的不同而带上了主体的、情感的倾向。

②同一事物所蕴含的同异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由于事物之同异关系是以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方式存在的,故同与异并非仅仅是某一事物所机械包含的两个方面,实际上,这两个方面的性质、功用、表现等一切方面因为都从属于同一个生命肌体,所以其间之一切方面也都相互取决于对方的性质、功用和表现,也就是说,彼此之间保持着相互消长、整体相关、动态平衡的关系,同时又都向外界敞开,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和成长的能量或信息。可以说,这种关系因为最具对抗性,所以才最为亲密。

③事物之间的同异关系在特定的条件之下可以相互转化

在此尤应子以说明的是比较诗学所牵涉到的不同诗学之问同异关系的相互转化,其中又可分出两种情形:

a. 属于影响研究的层面,即某人的诗学研究己然撷取其他诗学的某一部分并把它们消化、吸收在自己的诗学思想之中,成为了自身诗学的有机构成要素;

b. 属于平行研究的层面,即通过对并无事实关联的不同诗学之体系、结构、内涵等方面的本真理解和体证,一方面可达成对彼此之差异的深刻认识,并归纳出特定的理论形态,另一方面,这种平行研究本身也同时具备了相互影响的内质,这一内质可进一步促使诗学异同关系的转化在上述影响研究的层次上更深刻地发生。

8. 简述文学与心理学的互渗为比较文学进行跨学科研究所提供的学术背景及可能性。

【答案】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把文学与心理学整合为一体,为文学批评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域,主要表现为:

(1)文学与心理因素混生交叉的现象

文学与心理因素混生交叉的现象可以追寻到在西方古希腊和东方中国先秦的时期。柏拉图的“迷狂说”和“神灵凭附说”曾从心理学思想的视角诊释了作家的创作心态,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也是从心理学思想的视角描述文学的接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