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扬州大学艺术学院642音乐史论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左翼音乐运动

【答案】“左翼音乐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左翼音乐工作者为骨干井团结爱国民主音乐力量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运动。在革命歌曲创作和群众歌咏运动的发动组织方面,创造了丰硕的成果和成功的经验。著名的左翼革命音乐组织有:聂吓、王旦东、李元庆等组织的“比平左翼音乐家联盟”; 聂耳、田汉和任光组织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 聂耳、田汉、任光、吕骥等人成立的“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

2. 萧友梅的《问》

【答案】《问》是一首艺术歌曲。易韦斋词,萧友梅曲,作于1922年,初刊于歌曲集《今乐初集》。全曲结构严谨、情绪深沉,歌词偏于古雅,音乐借鉴德国古典歌曲的艺术表现手法,表现出作者在祖国外受帝国列强凌辱、内有军阀混战的现实下,忧虑和不满的情感。

3. 《黄河大合唱》

【答案】《黄河大合唱》是我国人民作曲家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杰出影响的一部大合唱. 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在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述了日寇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沉重灾难. 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中国人民纷纷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日寇侵略的壮丽情景. 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和歌颂了中国人民如火如茶的爱国热情,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大和唱作品。

4. 谭小麟

【答案】谭小麟,作曲家、琵琶演奏家。谭小麟是近代中国室内乐创作的主要作曲家,代表作品有《小提琴和中提琴二重奏》、《浪漫曲》、《弦乐下重奏》及《自君之出矣》、《彭浪矶》等。谭小麟的音乐风格有新古典主义音乐的鲜明印迹,创作讲究作品的整体布局,有很强的逻辑性,在创作和教学中都贯穿着欣德米特的现代作曲理论体系,并力图将其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在当时中国乐坛独树一帜。

二、简答题

5. 萧友梅的贡献。

【答案】萧友梅早年曾留学日本学习教育学和音乐,后又赴德国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及哲学和教育学。并以《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一文获莱比锡博士学位。回国后立志创

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

(1)他曾参加组建我国早期的几所音乐教育机构。如北大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

(2)除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和负责大量行政事务外,还组织演出、编写讲义、进行创作。他是我国较早掌握西洋现代作曲理论进行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创作了许多各种体载的作品。代表作有歌曲《问》、《“五四”纪念爱国歌》、合唱《春江花月夜》、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等。他创作的《卿云歌》成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首国歌。

(3)1927年在蔡元培支持下在上海创建了国立音乐院。1929年奉命改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简称,国立音专,萧任校长。此后几十年把所有的精力全放在办好学校上。

①为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不遗余力在上海罗致一批具有较高音乐造诣和丰富音乐教学经验的中外音乐家聘为音专的教师,如查哈罗夫、黄自、朱英、青主等。

②在教学管理方面,音专基本采用了西欧专业音乐教育较为发达国家单科音乐大学的体制,同时又结合中国实际,分设了本科、师范班、高中班、选科班等,并按专业分设理论作曲、键盘乐器、乐队乐器、声乐、国乐各组。萧友梅所做的一切,使国立音专成为了当时具有相当规模与国际水准的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他本人也被誉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宗师”。

6. 简述国立音乐院的创办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1927年,北洋政府—厂令停办北京各高等学校所设音乐系科,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及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均先后宣告解散。我国近代著名音乐家萧友梅先生并未因此动摇其为中国教育家业创建的信心,他南下上海,在蔡元培支持下,于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建立了“国立音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29年七月。国立音乐院奉命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国立音专是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校,它的专业设置和教学管理模式,既吸收了欧美音乐学院的优长,又结合中国实际,设有不同层次、多种类型的专业,是后来者继承、创新的基础。它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专业的音乐家队伍,他们所从事的音乐创作和校内外演出活动,不仅显示出学校教学的巨大成果,对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艺术,也是一种积极的促进。当他们陆续毕业走向社会后,大都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事业建设发展中的主要梁柱。

7. 简述任光的音乐创作。

【答案】任光的音乐创作主要是电影音乐,《渔光曲》最著名。《采莲歌》是他带有民歌特点的歌曲。抗日歌曲《大地行军曲》《王老五》《打到老家去》等,这些歌曲的创作风格都力求群众化,与革命斗争结合。另外民乐合奏《彩云追月》也是他的代表作。

三、论述题

8. 比较沈心工与李叔同在学堂乐歌方面的特色和成就。

【答案】(1)沈心工在学堂乐歌方面的特色和成就

沈心工在学堂乐歌方面的特色是:①成功摆脱了旧文学、旧诗词偏好古涩生僻的文人习气。②密切结合青少年生理、心理上的特点,及他们的生活现实和理解能力。③所编写的歌曲题材面比较广阔丰富,语言浅而不俗、意味深长,且相当一部分歌曲的词曲结合如出一体。

沈心工的成就:

①六首自编曲调的歌曲:《革命必先革人心》《军人的枪弹》《黄河》《采莲曲》《今虞琴社社歌》《辍悼歌》。

②《学校唱歌集》基本做到了从选材及用语切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大大提高了作为学校唱歌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李叔同在学堂乐歌方面的特色和成就李叔同在学堂乐歌方面的特色是:①早年时期,大多以我国传统曲调填以对现实不满、迫切要求扬鞭疆场、重振中华的豪情的新词,由于歌词的语言比较陈旧,曲调的风格也大多缺乏新意,社会影响不突出。②回国后,多数是结合青年学生的生活现实,并为了提供他们习唱的,歌词语言和曲调风格都比较生动、新颖,比较受青年学生的欢迎。③个人抒怀之作,流传面比较宽; 演唱方式多样,不少歌曲还配以钢琴伴奏谱; 形式结构比较复杂、完整; 在音乐、诗词编写方面具有的丰富修养和较高艺术水平。

李叔同的成就:

①早期作品收集在1905年所编印的《国学唱歌集》中的歌曲,有《出军歌》(黄公度词)、《哀祖国》、《我的国》、《扬鞭》等。

②回国后,在任职师范教学期间所编写的歌曲,如《春游》(二部合唱)、《送别》、《莺》等。

③触景生情的个人抒怀之作有《早秋》《忆儿时》《冬》等。

(3)二者的比较

①共同点:都编写了大量歌曲,学堂乐歌结合学生实际,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

②不同点:第一,二者在歌词的文体风格存在着很大不同。沈心工在乐歌创作中大量使用白话文,在拓展乐歌运动的同时促进了白话文的普及; 李叔同则主要以文言体和半文半白体编创乐歌。第二,李叔同多采用基督教赞美曲诗填词; 沈心工多采用日本、欧美等国的歌调填词。

9. 对沦陷区敌伪当局积极扶持沦陷区电影事业及流行音乐,应如何正确评价?

【答案】敌伪当局积极扶持沦陷区电的影事业及流行音乐,其目的无非是为配合进行所谓“大东亚和平共荣圈”“中日满亲善”等反动宣传,在沦陷区制造一种虚假的“歌舞升平”繁荣景象。这些活动,在客观上比那些赤裸裸的反动政治宣传,起了更明显的欺骗、麻痹沦陷区人民群众的恶劣影响。这也是敌伪统治者所以大力支持这些活动的主要原因。但是,它们在客观上也无法阻止一些人后来随着中国政治形势的不断向前发展而先后转向革命道路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