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612社会学综合(含社会学概论、人口学概论、文化人类学概论)之社会学教程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与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社会分层现象的?
【答案】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是: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和以马克斯·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所处的历史条件出发,详尽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这一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平等现象的根源、表现、影响及发展趋势,更多地强调了社会冲突的方面,主要有以下要点:
(1)指明阶级的含义,并指出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2)说明阶级产生的条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 阶级的产生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相联系,私有制使得对剩余产品的剥夺和占有成为可能。
(3)认为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认为阶级现象最终将随着私有制的铲除,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而消亡,阶级消亡意味着人类最终能够消灭社会不平等。
(5)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阶层是依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之外的属性划分的,它或者存在于阶级内部,或者是与阶级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特殊群体。进行阶层分析要以阶级观点为指导。
(6)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结论。资本的私人占有及以此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生产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最深刻根源,因而也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以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一旦消灭私有制就有可能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不平等差距,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平等。
2. 竞争产生的前提和社会条件各是什么? 竞争的社会作用是什么?
【答案】竞争从广义上讲,包括一切生物的生存竞争,这是生物的本能,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 狭义的竞争专指人类社会的竞争,即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1)竞争产生的前提人们主观欲求和客观存在之间的差异,是发生社会竞争的原因或前提;
(2)竞争产生的社会条件
①必须有一个共同争夺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还可以是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东西在内的综合的目标;
②必须是双方争夺同一个对象,才会有竞争,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争夺的对象不同,竞争不会发生;
③竞争双方一方获得成功,不可能双方同时获得成功;
④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竞争是纳入一定秩序的理性行为,不可以没有规则。
(3)竞争的社会作用
①在竞争各方达成共识(即公认的合理的规则)基础上的竞争是公平的竞争,它不但引发活力,而且还会形成秩序;
②缺乏合理规则的竞争是不公平的竞争,并可能导致恶性竞争,恶性竞争会直接或间接地破坏社会秩序。
3. 比较X 理论和Y 理论。
【答案】麦克格里哥认为,古典的理性系统的管理理论(X 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Y 理论)之间最显著的差别,在于对人类行为特征的不同假设:
(1)X 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员工个体并不喜欢工作而且总试图逃避工作,人们进取心不强、只想维持自身的安全,对于绝大多数人必须用惩罚性手段予以强制和威胁,使其能够在工作中投入充足的精力去获得自身目标的成功。
(2)Y 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多数员工个体从本质上讲并非不喜欢工作,他们在工作中花费体力和脑力实际上就像他们的玩乐、休息那样自然,人们在工作中最关注的报酬是“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使用外在的惩罚与威胁并非促使人们努力劳动以实现组织日标唯一有效的手段。
4. 试述社会政策制定的一般程序。
【答案】社会政策的制定涉及从发现问题到政策方案出台的一系列过程,包括确认政策问题、建立政策议程、制定政策方案、政策方案选优、政策方案合法化等各个环节。其一般程序具体表现为:
(1)确认政策问题。这是政策制定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其必要条件包括:
①存在一种可以确认的客观情势;
②出现了强烈的公众诉求;
③形成了明显的政策需要。
(2)建立政策议程。政策议程是将政策问题纳入政治机构的行动计划的过程。研究者将政策议程划分为公共议程(或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或正式议程)两种类型。
(3)制定政策方案。又称政策方案的设计,是一种决策过程,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途径和方法的选择活动,其目的在于提供各种有利于实现政策目标的备选方案。
(4)政策方案的选优。即对已设计出来的各种政策方案进行评选,从中找出一个最佳方案的过程。
(5)政策方案合法化。即政策方案通过一定程序获得合法地位的过程。社会政策的主体为政府及立法机关等。
5. 郊区化和后现代城市社区的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郊区化和后现代城市社区的发展说明了:
(1)在发达国家,在大城市迅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的内部结构也进行着调整早在20世纪初,芝加哥学派在城市的区位研究中就发现了中产阶级远离城市中心而居住在郊区的现象,而将城市中心让给商业中心。这种人口从城市中心区迁移到郊区的现象被称为郊区化。
(2)促使中产阶级迁往郊区的原因
①大城市的过度发展使城市中心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空气污浊,不适于人居住;
②城市的中心区社会治安情况差,居民有不安全感;
③城市中心区的地价高昂;
④城市郊区具有地价便宜、环境适宜之优点。在交通比较便利的情况下,一些中产阶级从市中心迁往郊区,而城市的中心成为下层阶级和外国移民居住的地方。
(3)逆城市化逆城市化是城市人口迁往农村居住和农村地区人口增加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这主要有两种情况:
①城市中心的居民迁往临近城市郊区的农村地区,这也以中产阶级为最;
②一些企业在临近城市、交通便利、地价便宜的农村开办工厂,因此,逆城市化是对大城市过度发展的反应。
(4)后现代城市后现代城市形成于消费的全球化浪潮中,它的特点是:
①小规模的有民族风格的餐馆被一些全球连锁的饭店所取代;
②城市社区中不存在单一文化的同质生活方式;
③公共空间被私有化,如大型购物中心的出现。后现代城市除了传统城市社区的功能分区外,它由三个相互重叠的成分组成:边缘城市、二元城市和幻想城
6. 简述社会组织变迁的基本趋势。
【答案】(1)社会组织的定义: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广义的组织,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 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2)社会组织变迁的基本趋势:从20世纪中叶开始,正式组织,特别是企业组织,日益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
①非层级化与组织规模的小型化韦伯的科层制模型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结构。非层级化,指的是结构金字塔中塔尖和塔底之间的地位差距和等级观念弱化,组织成员之间的直接交流增加,同一层级不同职位的职工之间的横向交流增多,个人的自主性和工作小组的自主性不断扩大。这种非层级化的趋势是与组织规模的扩张以及组织所面临的环境日益变得不确定有关。非层级化和多部门结构就成为了组织结构的发展新方向。对大的公司来说,发展其内部的中小型企业,即把大公司分成几个小的相对独立的部门或单位,也成为了一种发展的趋势。这称为小型化组织或组织小型化。
②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网络化信息技术是组织结构扁平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现代信息传递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信息可以在同一层次上传递和共享,传统的企业员工之间的纵向关系在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