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818新闻事业史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中国学生导报》

【答案】《中国学生导报》是抗战以来国统区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学生报纸,1944年12月22日在重庆创刊,复旦大学等大中院校学生主办。《中国学生导报》从创刊起就把宣传的根本任务定为将正在兴起的学校民主运动迅速推向高潮,使它成为学运的火种与号角。抗战胜利后,该报发行上海航空版,自1946年5月起同时出版重庆版和上海版,1947年6月被迫停刊。

2. 《湘江评论》

【答案】《湘江评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进步学生报刊之一,是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于1919年7月14日在长沙创刊,由毛泽东主编。它是一张4开4版的小型周报,新闻、评论全部用白话文写作,以述评为主。毛泽东不仅精心编辑这张报纸,还发表政论、述论、杂论将近40篇。该报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李大钊评价它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1919年8月上旬,《湘江评论》被湖南军阀张敬尧查封。

3. “三色报道”

【答案】“三色报道”是指1987年6月24日至7月4日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的三篇整版的调查性报道,分别是:《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和《绿色的悲哀》。这三篇文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起森林大火进行了深度报道,成为中国灾难新闻报道的里程碑,也在新闻界引发了深度报道的高潮。这三篇报道因为披露官僚主义、触及体制弊端,在全国人民心中激起的震撼和思考,已远远超过了森林大火本身。

4. “韬奋精神”

【答案】“韬奋精神”是指邹韬奋的一套较为完整的报刊思想和实践经验。毛泽东说:“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力一”。这是对“韬奋精神”的精辟诊释。由于体现了这种精神,邹韬奋所办报刊,个个受到人民大众的欢迎。

5. 《上海新报》

【答案】《上海新报》是上海第一份中文商业性报刊。创刊于1861年11月19日,由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初为周刊,后改为周三刊。伍德为首任主编,内容主要是广告和航运、行情等商业材料。1868年2月革新版式,白报纸两面印,直栏。1869年开始刊登“伦敦电报行情”,是最先刊登电讯的中文报纸。该报也刊载新闻,主要是选录《京报》和本埠新闻。1872年7月2

日,为和新创刊的《申报》竞争,该报改为日报,内容有所调整,且压低报价,终因亏损严重于同年年底停刊。

6.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答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月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该刊于1838年10月停刊。

该刊虽然仍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其所刊载的内容已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姐等各个方面,并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己退居次要地位,不再刊载解释教义的专文,言论主要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如中国人不要称外国人为“蛮夷”,中国人和外国人做生意要公平、诚实,中国应学习各国的长处等。在科学文化知识的引进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除了介绍西方的情况之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就新闻信息的传播而言,《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数为广州、澳门的地方新闻,后期也摘录一些《京报》上的材料。

在编辑业务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文字通俗、文风简短,栏日也比较固定。在宣传策略上,该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

7. 揭帖

【答案】揭帖是使用于明代起义军中的新闻传播工具,类似于近代的小字报或传单,经常用以发布声讨明王朝的政治檄文,公布起义军的政策,公布赃官和土豪劣绅名单等,进行瓦解敌人的宣传。

8. 《农民运动》

【答案】周刊1926年7月创刊于广州,为指导农民运动的通俗性刊物,也由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主办,由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主持出版。它以报道各地农民运动实际情况为主。它的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形式多样。

9. 《中国女报》

【答案】《中国女报》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女革命家秋瑾女士创办的革命刊物。1907年1月在上海创刊,主编是秋瑾。该报以妇女为主要读者对象,以争女权、争独立、争解放为宗旨,把提倡女权和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相结合,号召妇女既作女权运动的先锋,又作民族民主革命的斗十。该报仅出版了两期就因秋瑾被捕就义停刊。

10.中国报刊的“喉舌”功能说(历史变迁)

【答案】“喉舌”功能说是说明报刊或其他新闻媒介作用的比喻。主要指报刊是党、政府、人民或读者的耳目,既起着沟通信息的作用,又发挥检测环境的功能,同时还能引导舆论。这一形象性提法来自西方。(1)在我国最早提出喉舌观的是梁启超,他在此马克思观的基础上,提出

“耳目”论观点的。梁启超认为,国家的强弱,“在于其通塞而已。血脉不通则病,消息不通则陋。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 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乃鼓其舌”; 若无报纸,则比邻之事不知,是“有耳目而无耳目”; 上下之情不通,“则有而无也”; 无耳目,无,是为废疾; 所以要维新政治,扶持国体,首先就得创办报纸,“为国民之耳目,作维新之”。(2)1929年《党的生活》出版启事中说:“《党的生活》与其他刊物的区别,不仅在于要讨论党内的问题,更在于它是一般党员的喉舌。" (3)延安解放日报1942年4月1日《致读者》中说:“报纸的任务:不仅要充实群众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眼界,启发他们的觉悟,教导他们,组织他们,而且要成为他们的反映者、喉舌。”延安解放日报1942年9月22日社论《党与党报》中说:“报纸是党的喉舌,是这一巨大集体的喉舌。”

11.《出版法》

【答案】《出版法》是袁世凯政府于1914年12月颁布的一项新闻出版法令。该法对包括报纸在内的一切文字、图画和印刷物都做了类似《报纸条例》中的规定,对出版物的创办、发行、刊载做了苛刻的限禁规定,还在实质上推行出版前的预检制度。其目的在于限制新闻出版自由,使袁世凯政府摧残舆论的暴行合法化。该法于1926年1月被北洋军阀废止。

12.知识沟

[分析]基本传播理论知识点的考察。主要答题要点包括:时间、任务、理论基本内容、影响等。题目难度较为简单,注意回答全面。

【答案】“知沟”理论是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与社会阶层化问题的理论,由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于1970年提出。这一理论假说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知沟”理论提出了信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两极分化问题。

二、简答题

13.请列举说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杂文发展情况。

【答案】杂文从“五四”时期以来就是我国报刊的重要文体之一。以鲁迅为代表,我国的报刊杂文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经达到很高的水准,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60年代初期,我国的报刊出现了又一批有影响的杂文专栏和优秀的报刊杂文家。

(1)《燕山夜话》是((C}}京晚报》1961年3月19日在副刊《五色土》上开辟的一个杂文专栏,由著名报人邓拓执笔,署名马南郊。这个专栏题材十分广泛,作者旁征博引,议论横生,将知识和思想熔于一炉,写得引人人胜,发人深省,以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知识和特有的文采赢得了群众的喜爱,不久结集成书出版,当时共计印行30万册之多,广为流传。

(2)《二家村札记》是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半月刊从1961年第19期起开辟的一个杂文专栏,到1964年第13期止,共发表杂文67篇。这个专栏由邓拓发起,由他和吴晗、廖沫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