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大跃进”

【答案】“大跃进”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 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全党全民“大办”、“特办”的口号。“大跃进”运动是建国后的中国所经历的一场空前的经济灾难。

2. 复合型传媒人才

【答案】复合型传媒人才,是指不仅在新闻专业技能方面‘专多能,有丰富的经验,还应具备较高水平的传输技能; 在知识结构上不仅有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融会,而且还有一定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

3. 《时务报》

【答案】《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等人筹办。汪康年仟总理,梁启超仟总主笔。1898年8月因易名而终止。

《时务报》为旬刊,所刊内容有论说、谕旨、京外近事、域外报译、西电照译等。该报的宗旨是宣传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深受具有维新思想的士大夫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小资产阶级的欢迎,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数十篇政论,最为著名、最有影响的是《变法通议》,这篇长文,自创刊号起在报上连载了43期,内容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时务报》大胆而新颖的言论使朝野大为震动,所译外报文章又使读者大开眼界,赢得了要求变革的爱国臣民的支持和称许,成为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发行量最高达到1.7万份。

4. “野百合花”事件

【答案】“野百合花”事件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出悲剧。1942年3月王实味连续推出《政治家·艺术家》、《野百合花》两篇文章,认为“揭破清洗工作不止是消极的,因为黑暗消灭,光明

自然增长。”他的文章被国民党利用,形成了巨大的社会思潮,与延安热烈的时代氛围形成了一种极不和谐的冲撞。由于王实味不肯承认自己有错误,批评不断升级,由思想政治错误上升成“托派’,、“国民党特务’,,最后被逮捕。1947年7月1日,王实味被晋绥公安总局秘密处死,年仅四十一岁。这一事件又称“野百合花”事件。

5. 陈望道

【答案】陈望道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修辞学家和语言学家。于民国4年(1915年)1月,赴日本留学,先后在东洋大学、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等校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并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民国8年6月,任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员。1920年12月起,负责《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民国9年(1920年)5月,与陈独秀等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参与社会主义青年团筹建工作。同年春翻译并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8月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民国10年脱离共产党。1922年出版的《作文法讲义》(民智书局)一书,是中国有系统地讲授作文法的第一部书,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民国16年他兼复旦大学教授,并任《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编辑,民国17年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民国20年7月离开复旦大学从事写作,民国22年7月任((文学》月刊编委。

6. 《共产党人》

【答案】《共产党人》是中共中央出版的以党的建设为中心的党内刊物,创刊于1939年10月20日,由洛甫(张闻天)主编,李维汉负责出版工作。毛泽东为它写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系统而又深刻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过去18年中的宝贵经验,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并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该刊出至1941年8月停刊,共出19期。

7. 邹韬奋

【答案】邹韬奋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1926年10月起,他开始担任《生活》周刊主编,对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使其深受读者喜爱。“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从改良主义者转变为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爱国者,积极宣传抗日救亡,《生活》周刊创造了当时杂志发行量的最高记录。《生活》周刊被反动当局查封后,邹韬奋继续创办《大众生活》、《抗战》等,成为轰动全国的“七君子”之一,死后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长期的报刊实践中,邹韬奋提出了有价值的新闻理论,如关于新闻言论自由、报刊要有特点和个性等,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报刊思想,也即是著名的“韬奋精神”。

8. 拟态环境

【答案】拟态环境,是指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是说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概念,由美国学者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

示的环境。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

9. 东方网

【答案】东方网是由上海多家新闻媒体包括解放日报社、文汇新民报业集团、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东方广播电台、东力一电视台、上海有线电视台、青年报社、劳动报社、上海教育电视台集中资源优势与上海东力明珠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精文投资有限公司联合投资组建的大型综合网站,于2000年5月28日正式开通。其总体发展策略定位于“新闻强势导入、信息服务衔接、电子商务展开”。东方网与150家媒体有签约合作关系,迅速成为华东地区最强势的新闻网站。

10.《劳动周刊》

【答案】《劳动周刊》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报,也是中共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工人报纸。1921年8月20日在上海创刊,4开小型报。该刊广泛报道了全国各地的罢工斗争,对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和汉口人力车工人大罢工更是作了集中的反映,被称为“教育训练劳工们的一个最好的机关报”。它发行到全国许多地方,受到工人们的欢迎。1922年6月19日,被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以“载过激言论”、“鼓吹劳动革命”的罪名勒令停刊,共出刊41期。

11.议程设置

【答案】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即《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最早提出“议程设置理论,,。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大众传媒的有利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重要的作用。“议程设置理论”中所包含的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把西方主流传播学长期以来力图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一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人们面前。

12.《文萃》周刊

【答案】《文萃》周刊于1945年10月9日在上海创刊,孟秋江等创办并主持编务,初为文摘性刊物,以转载重庆、成都等地报刊的进步文字为主,旨在沟通大后方与收复区的民主舆论,将内地民主运动扩展至收复区。1946年6月由黎澎接办并任主编,逐步改版为时事政治性刊物,以适应新的斗争需要,揭露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真相,反映人民群众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述评性特稿日渐增加,使“述评”成为《文萃》的特色。1947年改为地下出版,并改名《文萃丛刊》,每期以一篇文章的篇名作书名,由16开杂志形式改为32开书本形式。同年7月,文萃丛刊社被国民党特务查获,该刊工作人员吴承德、陈子涛、骆何民三人被捕,后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