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答案】梁启超在《时务报》的创刊号上发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大力鼓吹多办报纸,主张报刊应“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术要书”,以启民智,以开风气,以助变法。梁启超认为:“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 “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 “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时务报》大胆而新颖的言论使朝野大为震动,所译外报文章又使读者大开眼界,因而“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2. 《政治周报》
【答案】《政治周报》是国民党的中央机关报,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持出版。该报于1925年12月5日创刊于广州,毛泽东主持筹办工作并担任首任主编,从第5期起,先后继任主编的是共产党员沈雁冰、张秋人。该报注重用事实说话,通过大量事实报道和评论,揭露国民党右派勾结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的阴谋活动,揭示右派分裂的必然性,反击敌对新闻工具的反革命宣传,为维护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和巩固广东民主革命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每期销量4万份,1926年6月停刊。
3. 《官书局报》和《官书局汇报》
【答案】《官书局报》和《官书局汇报》是中国近代出现的新式官报,创办于1896年,由清廷官方出版机构官书局出版,是清政府公开发行新式官报之始。它们从形式到内容都和报房京报类似,不同的是增加了路透社电讯等新闻和外国新事新艺的译文。这种报纸一无自采新闻,一无言论评说,三不代表政府发布命令和文告,所以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官报。1898年9月戊戌政变后两报停办。
4. 台湾《苹果日报》
【答案】台湾目前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于2003年5月2日在台北创刊,给台湾报业带来的冲击,被岛上报人称之为强烈的“苹果冲击波”。《苹果日报》十分注重社会新闻,一版头条常常是社会新闻,一改《中国时报》、《联合报》多以政治大事作为头条新闻的风格。报社要求记者用最快速度,将现场侧面或事件新闻带回编辑部; 一旦发生重要事情,记者“要比警察更早到达现场。”
5. 进奏院状
【答案】进奏院状是指我国唐代不定期地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原始状态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内容主要涉及皇帝的起居活动、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章奏以及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特点主要有:①不定期地由首都向地方传发,其读者对象主要是地方的藩镇和诸道长官; ②在行文上还保留有某种官文书的痕迹,但不同于一般的官文书,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早于正式的官文书; ③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政事活动; ④所提供的信息不少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一些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
6. 受众的“碎化”
【答案】受众的“碎化”是指资讯的获得不再执着于某个媒体的“全程依赖”,而是在不同方面、不同的环节上使用不同的媒体。碎片化与碎片化倾向伴随的是传播领域的分众化,但这并没有改变社会进步的趋势和潮流,它不过是除旧布新的一个必要的中介阶段。碎片化之下的真正含义,是在“分众”的背后新的“聚众”需求。先细分,再归聚。这样拥有的将是特征明确的目标传播对象群体,从而以最小的传播代价获取最大化的传播效果,将浪费掉的传播资源的传播效能重新找回来。受众碎片化对传媒产业的影响:①受众碎化是降低媒介受众与广告主目标消费者之间的重合度的重要力量; ②受众碎化使消费需求变得丰富,从而有利于促进节目产量的增加; ③受众碎化是大势所趋,使数据库营销广受青睐,同时也使广告媒体策划变得更为重要; ④在政策的允许下,承载信息的渠道将需求各异的受众分割成一个个专门市场。
7. 报业集团
【答案】报业集团,是企业集团的一种具体形式,是指以报纸出版发行为主体目标,形成以报纸出版发行,新闻信息、新闻资产管理等为主要内容,按多元化发展原则,向其他行业渗透,从而为报业主体产业服务的组织结构。
这一定义揭示了报业集团的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报业集团必须坚持以影响力较大的报纸为主体; 第二,报业集团应包括多家新闻媒体和依托报业集团的功能向外延伸,同时拥有数家报刊媒体和相关实业; 第三,报业集团应该拥有比较雄厚的人才实力、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拥有办好报业集团的物质条件,拥有强大的资产实力和相对充裕的资金,并进行新闻资产的管理和经营。
10一珠江模式”
答: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这标志着广播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该台每天逢整点播出信息,逢半点播出新闻,各19次,平均每天播发科技和经济信息110条。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全部节目都设主持人,以两三个小时为一节,播出综合性内容,即所谓的大板块节日,大部分为直播,使听众能更多地参与节日,大量播出群众来信、讲话录音和点播、提问、发表评论或提出批评意见等。珠江经济台的这套做法称为“珠江模式”,而其精髓在于将听众当做主人,平等地进行交流。
8. 《天变邸钞》
【答案】《天变邸钞》是被一些明人的文集当做附录保存下来的一篇有关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这一报道,从当时出版的民间报房发行的“邸钞”(即“邸报”)上转录下来。“天变”是指明熹宗天启六年发生的一次因地震引起火药库爆炸,波及周围近百里地区的特大灾异事件。“天变”这一提法,始见于明熹宗就此事件发的一则“上谕”,后来被广泛沿用,并把报道这一事件的“邸报”称为《天变邸钞》。因年代久远,《天变邸钞》的原件己经无存,抄件因作为附录收入明人文集,才间接地被保存下来。《天变邸钞》关于这次灾异事件的报道涉及方面很广,是抄报人采访了现场和众多受害者后自己编写的,从这一点看,它出于民间报房的可能性较大,它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广为传播的那一类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
9. “客里空”
【答案】“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专门捕风捉影、编造假新闻的记者的名字,后来“客里空”被借用为“假新闻”的代名词。在解放区土改运动中,新闻宣传存在右倾偏向,针对一些失实报道,党中央及时加以纠正。1947年6月15日起,《晋绥日报》率先在报纸上展开自我批评,引发了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此后,这一运动迅速扩展到整个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掀起了中国新闻史上声势浩大的反“客里空”运动。通过反“客里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纠正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新闻业务得到了很大改进。
10.中国新闻社
【答案】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海内外知名人士于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发起成立,是中国内地仅有的两家通讯社之一。中新社主要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根据华侨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报道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成就,以促进爱国华侨的大团结。中国新闻社于1957年脱离新华社独立,其后规模日益发展壮大。其总社设在北京,在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以及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设有分社。
11.《民国》杂志
【答案】《民国》杂志于1914年5月10日创刊于日本东京,刊期不定,由孙中山等一部分国民党员创办。1914年7月中华革命党在东京成立后,该报即转为该党的机关刊物。由居正仟名义上的发行人,胡汉民仟总编辑,参加编撰工作的有朱执信、戴季陶、廖仲恺、邵元冲、邹鲁、田桐、苏曼殊等。该刊的中心内容是反袁,刊载大量文章揭露袁世凯独裁专制、媚外卖国的罪行; 主张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武力讨袁。
12.刻板印象
【答案】刻板印象是李普曼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的“一种简化形态的,用以协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