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大学外国哲学之现代西方哲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
【答案】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是指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要素的总和。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包括: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的人口因素和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要素是指人类社会生存于其中的自然条件; 社会发展的人口因素是指一定数量、质量、密度的人口,此二者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则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2. 波菲利问题
【答案】波菲利问题是公元3世纪时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注释》中提出的关于共相性质的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为:①共相是否独立存在,还是仅仅存在于理智中; ②若共相独立存在,那它们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③如果共相是无形的,那它们是与感性事物相分离,或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且与之相一致。波菲利问题后由波埃修斯引进经院哲学,并成为12世纪经院哲学争论的焦点。
3. 启蒙运动
【答案】启蒙运动是18世纪兴起于欧洲的思想解放和历史进步的运动,这场运动以哲学为核心且声势浩大。“启蒙”是用光明驱散黑暗,以理性代替蒙昧的意思。启蒙理性是17世纪的哲学与科学精神的继续,是乐观主义的历史进步观,是现代理性。启蒙主义的纲领就是现代卞义和现代化的纲领。启蒙运动是遍及全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有苏格兰、德国等国的启蒙运动,但法国的启蒙运动最为彻底,影响最大,法国大革命是它的直接结果。法国的启蒙学者可分为以伏尔泰、卢梭、孟德斯坞为代表的温和论者和以百科全书派为代表的激进论者。启蒙运动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
4. 两分法
【答案】两分法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关于如何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是区分和集合的爱好者。区分的方法就是两分法,它的具体过程是:为了确定一个概念的定义,从包含它的最高概念开始,把它分析为相互矛盾的两个概念,撇开其中与所需定义无关的一个,把另一个相关概念再分析为相互矛盾的两个普遍性更低的两个概念,以此类推,逐步下降,直至所需的概念出现,分析过程中出现的一切相关概念构成了它的定义。
5. 原子运动
【答案】原子运动是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提出的著名学说。他认为原子具有能动性,是
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并否认原子受其他东西的支配,而主张原子本来就在运动的观点。他把运动看作是原子的固有属性,无数原子在宇宙中形成旋涡运动,重的凝结成大地,轻的被抛向外层空间。原子在旋转中相互碰撞,不同形状的原子或因相互勾连、纠缠而结合,或因错开、脱落而分离。世间万物因原子的结合而产生,因原子的分离而消失。德漠克利特认为原子的漩涡运动是必然的,说“万物都根据必然性生成”,“没有什么事物是任意产生的”。
6. 四线段
【答案】四线段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为了说明知识的各个不同阶段按照其清晰程度而划分出的四个从低级到高级的知识等级。柏拉图将一条线分成两个不相等的部分,认为认识具有四种形式,两种关于可感领域,两种关于可知领域,他按照清晰程度的不同,分别把它叫幻想、信念、数学知识和理性知识。前两者属于意见,后两者属于知识。柏拉图认为幻想是个人的想象和印象,它们因人而异,如诗和文艺作品:信念是关于可感事物的共同知觉,柏拉图承认信念是真判断,但把它排除在知识之外,如物理学; 数学是低级的知识,“介于意见和理智之间”; 理性知识是纯粹的知识,哲学就是这种知识。
7. 本原
【答案】本原是自然哲学家关注的焦点,它的本意是“原初”、“本原”。这一概念由阿那克西曼德最先使用,他使“本原”概念具有了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意味。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存在的东西在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原因。本原有两层意思:构成事物的基质; 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则。
8. 经验主义
【答案】经验主义是指一种对知识和实在的哲学研究方式。经验主义者认为知识的来源只能是经验。其核心观点是:一切知识或一切有关世界的有意义的论述,都最终与感觉经验相关,而且可能的知识的范围不得超出可能的感觉经验的范围。经验主义的主要关注点在感性知觉的范围之内,所以它详尽地考察知识问题、知识和对象的关系问题、外部世界问题、科学的结果和方法论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它主张,科学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实在性的最佳知识,是最值得信赖的知识。它怀疑抽象和普遍化,拒绝一切非理性的、迷信的主张。但是经验主义对于普遍概念以及数学和逻辑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
二、简答题
9. 简述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矛盾以及克服矛盾的途径。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类以一定的手段、有目的地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则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矛盾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不断以自觉能动的活动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定和超越,就是实践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矛盾是当直接的客观现实无法满足主体的需要,人对客观世界的不满足,鲜明地体现着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实然与应然的矛盾。
(2)克服矛盾的途径
从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来看,克服矛盾的途径通过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来实现。
①主体对象化
主体对象化是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体的渗透和转化就是主体客体化或对象化。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结果都是主体对象化的结果。
②客体非对象化
客体非对象化是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客体向主体的渗透和转化就是客体主体化。
③二者双向运动
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们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着现实世界的矛盾。这种运动形式是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和主体对客体的超越性的生动表现,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
10.简述谢林的天启哲学。
【答案】(1)否定哲学与肯定哲学
①谢林认为,没有上帝就没有宗教,也不可能有任何历史。否定哲学的结局就是:我们只有可能的但不是现实的宗教。
②“完全限于理性范围”的宗教,只有过渡到肯定哲学,我们才能进入宗教领域。所以,谢林要建立关于宗教的肯定哲学。肯定哲学不再以理性或理智直观来把握绝对,而是通过信仰靠近上帝。
(2)上帝
①关于上帝的观点
a. 批判“上帝的唯我主义”
谢林批判把上帝看成是没有意识和意志、没有人格的上帝、上帝是不可言说的神秘本原或本质,并称这种意义上的上帝为“上帝的唯我主义”。
b. 谢林的观点
第一,他认为上帝的存在是现实的、活动着的、自我展开的、自身显露的;
第二,他认为上帝的存在是有理性的,特别是有爱意的、有人格的上帝,即基督教信仰的三位一体的上帝,但上帝的本质是上帝的自我设定,不是人出于需要的道德公设;
第三,他认为上帝只有先是客观的绝对实体,然后才能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对象。他把上帝的存在解释为自我展开的创造过程。由于在无限与有限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上帝并不直接创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