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907语言文学综合之现代汉语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语义指向
【答案】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的某一成分在语义上和其他成分(一个或几个)相匹配的可能性。它研究的是句子成分之问在语义上的搭配关系。语义指向研究的是句子成分之问在语义上的搭配关系,句法结构研究的是句子成分的组合关系。语义上的搭配关系和句子成分之间的组关系可以是一致的也可以是不一致的。一般来说,我们在对状语的语义指向作静态分析时,状语的语义指向是确定的,而这种确定性是有深厚语义基础的。这决定于状语在深层结构中与其他成分的同现关系。
例如,“他唱响了家乡的民谣了”中的“响”的语义指向是“家乡的民谣”。
2. 句型
【答案】句型就是句子的结构类型。根据句子的语词的不同类别、序列、搭配方式等等,汉语的句子类型可以分为主谓句、非主谓句、被动句、倒装句、兼语句、连动句等。句型研究是句法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3. 音位的自由变体
【答案】音位的自由变体是音位变体的一种。它是指在有些语言或方言中,处在同样位置上的几个音可以自由替换而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例如重庆、武汉、南京等地的[n]和[1],东北有些地方的和
4. 韵母
【答案】韵母,位于音节的后段。由元音或元音加辅音构成。韵母和元音不相等。韵母有的由单元音或复元音构成,有的由元音带辅音构成。
5. 复句
【答案】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构成复句的单句形式称作分句,复句中分句之间的结构关系用关联词语和语序来表达。根据分句的意义关系是否平等,复句又分作两大类: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联合复句又称等立复句、等立句、衡分复句,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平等地连接起来的复句。偏正复句又称偏正句、主从复句,是指由偏句和正句构成的复句。
和,在相同的环境中随便念哪一个都可以,那么[n]和[[1]
以及是相对应的自由变体。
6. 通感
【答案】通感是汉语修辞格的一种。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互相补充、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也就是说,通感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也会出现相互沟通与补充交错,以此来更好的欣赏文学艺术作品。
7. 古今字
【答案】古今字是文字学术语,是指表示同一个词由于时代的变迁而采用的不同的字。古今字是指古汉语中多义词的某个义项在词义系统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原词的引申义列中分化独立而形成新词,或上古同音借用形成的同形词在汉语发展中分化出新词,从而在书面上为这些新词另造新字的现象,它也是汉字发展的一种孽乳现象。
8. 音位变体
【答案】音位变体是指同一音位的不同变体,又称音品。即一个音位往往包含一些不同的音,这些音就称为这个音位的“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是音位的具体表现形式,音位则是从音位变体中概括归纳出来的。音位与音位变体的关系是类别与成员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音位变体可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种。条件变体,是指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属一个音位的两个或几个音素,又称“必然变体”; 自由变体,是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又称“习惯变体”。
二、简答题
9. 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有哪些作用。
【答案】《汉语拼音方案》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制定出来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汉语拼音方案有以下用途:
(1)汉字的注音工具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需要注音工具。《汉语拼音方案》基本克服了直音法和反切法没有易识的音同或音近的字就难以注音,以及注音符号不完全是音素字母,注音不够准确,书写不够方便的缺点。它能够准确给汉字注音,并且采用国际上流行的拉丁字母,既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又便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2)普通话的拼写工具
《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一套记音符号,可以帮助教学,矫正读音,推广普通话。
(3)少数民族创造和改革文字的基础
它还可以用来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础,用来帮助外国人学汉语,用来
音译人名、地名和科学术语,以及用来编制索引和代号等等。
10.试举例说明汉语组成短语的语法手段。
【答案】汉语组成短语的语法手段是语序和虚词。有一些短语只靠语序组成。例如,主谓短语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动宾短语是动语在前,宾语在后。有一些短语既依靠语序,也依靠虚词。例如,偏正短语和中补短语里都有一部分短语不只靠语序,还要分别用上相应的结构助词。
11.下列句子有没有成分搭配不当的毛病? 如果有,试加以改正,并说明理由。
①张钮所以这般刻苦,是因为有一种坚强的思想在支配她
②参加这次运动会的八名男运动员和三名女运动员,均由优秀选手组成。
③我们不但盖出了林立的工厂、学校、住宅,而且盖出了人民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这样宏伟浩大的工程。
④这次在工厂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
⑤敌人已经发现我们了,这里不能久住,今晚六点出发瓦窑堡。
⑥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语,用了某一行业的术语,而在于它的词语用的是地方
【答案】①定语“坚强”与中心语“思想”不搭配,可改为“坚定的思想”
②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可把谓语改作“都是优秀选手”。
③第二分句动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可把“盖出……工程”改作“建成了工程巨大的宏伟的人民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第一分句的定语“林立”应改为“许多”。
④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劳动”不能是“……一天”,“是”前可改为“在工厂劳动的最后一天”,或把第二个“一天”删去。
⑤“出发”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瓦窑堡”做宾语,可把“出发瓦窑堡”改作“向瓦窑堡进发”,或“去瓦窑堡”。
⑥文艺作品的词语用的是地方自然是好不是坏,因此应该删去多余的“好坏”,把“的”字移到“语言”的前面。也可以将其替换为“好的文艺作品语言”。
12.下面两组里结构相似的句子意思是否相同
?
【答案】甲:①我在北京住了三年。
②我在北京住了三年了。
①表示现在已经不在北京住。
②表示现在还在北京住。
乙:③我只同他说过这个问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