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中共党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中共十大

【答案】中共十大,全称是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于1973年8月24日〜28日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政治报告、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十大党章保留了九大党章中关于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基本纲领、基本路线等内容,在结构上作了些调整,条文部分改得不多。总纲中只取消了有关林彪的论述和林彪的论点。值得指出的是,十大党章在“左”倾错误方面的新发展,主要是充实所谓两条路线斗争经验的内容,把“批判修正主义列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长期任务”;片面提出“反潮流”原则,要求党员要具有反潮流的精神等。

2. 庐山会议

【答案】庐山会议是指是1959年8月党中央在江西庐山连续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①1959年7月2日〜8月1日,党中央在江西庐山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对如何估计国内形势问题产生了两种意见分歧,一部分同志认为农村食堂、供给制、“共产风”等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应从实际出发,认真总结1958年的经验教训;另一部分同志对于批评实际工作中的错误和缺点很不满,认为是泼冷水,是右倾。②1959年8月2日〜16日,在庐山召开了党的八届八中全会。这次会议的议题包括:一是对彭德怀等进行批判;二是讨论调整1959年经济计划指标。毛泽东在会议期间作了多次讲话。全会通过了《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关于撤销黄克诚同志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决定》、《为保卫党的总路线、反对右倾机会主义而斗争的决议》、《关于开展増产节约运动的决议》和《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公报》。全会决定撤销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和周小舟4人分别担任的国防部长、总参谋长、中央书记处书记、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和湖南省委第一书记职务,保留他们的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政治局委员和政治局候补委员职务以观后效。

3. 遵义会议

【答案】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最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揭露和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严重危害,对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进行了总结,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贝t 否定了以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问题上的一系列错误主张。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中共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简答题

4.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哪两次历史性转变?这两次转变提供哪些经验教训?

【答案】(1)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曾经经历了两次扭转危机的历史性转变

①由大革命失败后到土地革命的兴起

面对1927年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先进的共产党人奋起抗争,通过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等,拉开了转变的序幕。一系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确立,表明党实现了工作重心从城市向农村的转移,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到1930年,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军队发展到10万人,从而标志着第一次历史性转变的完成。

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第二次历史性转变开始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了第二次历史性转变,中国革命开始在正确路线的指导下转危为安。红军长征中,战胜了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共还制定了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到七七事变后,八路军开辟抗日战场,建立一系列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迅速壮大,从而胜利地完成了第二次历史性转变,即从国内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

(2)经验教训

这两次历史性转变表明,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那种脱离实际、照抄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或者只凭主观热情而急于求成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虽然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由于“左”倾错误而导致革命遭受严重挫折,但党能依靠自身力量来克服各种错误,特别是在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正确把握形势,提出正确的政策和策略。

5.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外交工作出现了哪些新局面?

【答案】“文化大革命”十年期间,虽然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带来严重的破坏,但是在外交上,却出现了新进展、新局面。其主要包括:

(1)中美关系缓和

进入七十年代,毛泽东、周恩来审时度势,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及时对外交工作做出富有远见和胆略的重大决策,采取机动灵活的措施,使我国的对外事务出现良好的转机,打开了一个新局面。1969年1月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以后,美国方面就通过多种方式同中国方面进行接触。19H 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经过会谈于2月28日在上海签订的《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过程的开始。1975年12月美国总统福特访华,同邓小平副总理举行会谈,两国结束长期的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对国内和国际形势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2)中日建交

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在日本许多对华友好的政党、社团和人士的推动下,日本政府首相田中角荣等于1972年9月25日来华访问。毛泽东主席会见田中首相等日本

客人。周恩来总理同田中首相举行会谈。中日双方于9月29日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声明指出,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1973年初中日两国互设大使馆,互派大使,并陆续签订贸易等一系列协定,使这些方面的交往得到很快的发展。两国政府还于1975年开始进行缔结和平友好条约的谈判。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对两国和世界的和平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中国同西欧许多国家建交

20世纪70年代,中国同西欧许多国家出现建交高潮。1969年以前,西欧、北欧、南欧国家中,只有六个国家同中国正式建交。英国和荷兰同中国互设有半建交性质的代办处。到七十年代末,除安道尔等四个小国外,中国已同这个地区所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同欧洲共同体也建立了正式关系。七十年代初,在北美和西南太平洋地区,中国同加拿大、同澳大利亚、新西兰也先后建立了外交关系。此后,中国同这些国家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都有良好的发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从此,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中国,在联合国组织内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自己不懈的努力。

(5)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

七十年代中国对外工作的一个显著成就,是建立和发展了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建交的数目比过去大大增加,形成又一个更大范围的建交高潮。在东南亚和南亚,在非洲,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在西亚,在大洋洲,中国同这些地区一大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普遍加强了同它们的友好合作,协调在国际事务中的行动。

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2)意义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所阐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共八大的思想,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成果。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有着长远的指导作用。

6. 中共中央在统一战线工作中确立了哪些重要的策略原则?

【答案】中共中央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统一战线工作中的策略思想有了重大的发展,创造性地确定了几条重要的策略原则:

(1)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最大限度地孤立顽固势力。这三件事互相联系、而发展进步势力是中心一环,这是统一战线工作的立脚点。中间势力的态度是容易动摇的,并且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分化,往往可以成为进步势力同顽固势力斗争时决定胜负的因素,争取中间势力是统一战线工作中极严重的任务。

(2)在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中,应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