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民国时期学生资助制度研究(1912-1949)

关键词:民国时期;贫寒学生;资助制度

  摘要


本课题以教育现代化理论为指导,将民国时期学生资助制度置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主要关注中等及其以上学校的学生,聚焦于贫寒学生。为了清晰了解民国时期贫寒学生如何获得受教育权利和机会,文章以学生资助制度为主题,梳理其演变脉络,分析其主要内容,从中探寻基本特征,并对其产生的历史影响和存在的问题力争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以此拓宽对中国教育史的研究,并为当前我国学生资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历史借鉴。首先,文章立足于客观史实,从纵向的视角,理清民国时期学生资助制度萌芽与产生、确立与发展的历程。以学生资助条例的颁布与实施为线索,将民国时期学生资助制度的发展划分为两个历史阶段:1912—1932年,学生资助制度在相对开放的社会风气与日渐觉醒的社会意识背景之下萌芽与产生;1932—1949年,“奖、免、公、贷”一系列学生资助法律法规、规则条例形成,且在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和尝试的频繁变动历程。其次,从横向的视角,对学生资助制度的资助主体、资助方式以及资助规则等主要内容进行剖析。民国时期学生资助的主体多元化,主要有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各界,都通过设立奖学金、实行免费公费及贷款等形式来实施资助事务,且每项具体的资助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都拥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规则,包括资助范围、资助标准和资助程序。论文以一些具体的资助实施条例为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再次,以上述内容为基础,总结出民国时期学生资助制度的基本特征。在制度设计方面,以贫寒学生为资助取向,彰显出教育民主化理念;在制度建设方面,学生资助机构的设置、资助规则的制定都体现出政府的主导力量;在资金来源方面,呈现出政府拨款、学校自筹以及个人或社会团体捐助的多样化特征。总之,民国时期学生资助制度,既保障了更多贫寒学生获得受教育机会,又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社会发展,也推动着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进程。尽管社会动荡,国力贫困,导致学生资助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仍然为我国当代学生资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学生资助制度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多渠道的筹集资金;实施的主要途径是灵活运用、适时调整“四位一体”的资助方式;采取的有力举措是制定了明确的资助规则,使其呈现出动态化的管理形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资助的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