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944美学原理之美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实体
【答案】实体是一个哲学概念。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认为变化着的事物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基础,就是实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体就是永远运动着和发展着的物质,它是有可区别性且独立存在的某种事物,但它不需要物质上的存在。实体还可以被视为包含子集的集合。在哲学里,这种集合被称为客体。
2. 荒诞主义戏剧
【答案】荒诞主义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在法国兴起和形成,而后流行十戏剧舞台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是现代戏剧流派之一。“荒诞派戏剧”这一名词最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它是作者对20世纪50年底啊在欧洲出现的贝克特、尤内斯库和品特这类剧作家作品的概括,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否定人类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与人根本无法沟通,世界对人类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他们对人类社会失去了信心,这是二战后西方一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荒诞主义戏剧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只倒四,它表现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无法沟通的。
3. 味
【答案】“味”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不同于“五味”的“味”,最早使用这个美学范畴的是老子。“淡乎其无味”是老子对“道”的理解,恬淡的味是最高的味。后来陶潜、王维、司空图、梅尧臣、苏轼等人都延仲发展了这种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
4. 艺术美
【答案】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应,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客观现实,又不等同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5. 悲剧
【答案】悲剧是戏剧的主要类别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为基本内容。悲剧描写的主人公在为其所从事的事业,所进行的活动及追求美好理想与未来的过程中,或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合理,遭受邪恶势力的迫害,或由于生活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或由于性格的矛盾、思想的软弱、行动的失误等,最终以失败或死亡告终,从而“将人
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激起人们的同情、崇敬,产生出一种悲愤的力量。在文学史上,根据酿成悲剧的不同原因,常将悲剧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等。
6. 形式教育
【答案】形式教育包括形式美和美的形式两个方面。形式美指事物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 美的形式是审美对象的外部表现形态和内部结构方式。形式美可以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美的形式则与美的内容意蕴紧密相连,难以分割。
7. 美育书简
【答案】《美育书简》又译作《审美教育书简》,是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代表作,也是席勒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追求人类本性的完善,提倡理性的自由是席勒美育思想的核心。作者鉴于他所处的时代“上层腐朽,下层粗野”的状况,认为当时的人是不完整的分裂的人。这种分裂的人身上存在着两种冲动,即形式冲动和理性冲动。但二者各有强制性,不能直接结合,故要是二者结合,人从自然人走向理性人,中间必须要有一座桥梁,这便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能使人恢复健康、赋予人美的心灵、充当人性的教师,它尤其能唤起人身上的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这种冲动是自由的同义语,它使得感性与理性、物质与形式等对立都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人的分裂状态。
8. 技术美(功能美)
【答案】技术美(功能美)给人的愉悦是一种复合体,包括生理快感,美感和某种精神快感。在当代,越是高档的产品,美感在这个复合体中占得比重就越大。
二、简答题
9. 试对美感的特征作出综合描述。
【答案】(1)“无功利性”
“无功利性”的根源来自审美意象的“超越性”。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再是单个的“自我”,而是超越了主客二分的“真我”,审美对象也不再是物理的、逻辑的外物,而是超越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本然之物,在这种物我两忘,浑然一体的意象世界中,不会产生直接的实用功利,但是却可以使主体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
(2)“直觉性”
即审美直觉。直觉存在于瞬间感兴之间,不假思索,不掺杂推敲考量,是超逻辑、超理性的“现成”。审美直觉是“一触即觉”,超越了知识伦理,是一种审美的体验。虽然“直觉性”必须在超理性的感悟下勃发,却离不开审美主体心中久已积淀下的对历史人文,宇宙人生的感悟和意会。所以审美直觉中含有理性的成分,美感中也渗透着“思”。
(3)“创造性”
来源于美感产生于审美活动之中。美和美感同一于审美活动,美感创造的世界就是意象的世
界,就是充满意蕴,生机勃发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是审美主体的情感付之于物,情景交融,并发挥想象而孕育出的。被照亮的意象世界因审美主体的不同而具有唯一性和独创性。
(4)“超越性”
是对个体有限生命的超越,是与一切外物相隔离的“自我”的超越,是对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超越,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是对人生有限意义的超越。这种超越为审美主体带来了精神上的自山和解放。当美感的这种超越性将审美主体带入宇宙人生的妙悟之中,便具有丁一种庄严肃穆,敬畏玄遂的神圣感。
(5)“愉悦性”
同样根源于美感的”超越性”。美感所带来的愉悦性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在审美活动中,由于超越了主客二分,超越了自我,审美主体不再受世俗的羁绊,从而将整个身心遨游于自然,感悟古淡幽溁的天人合一。在与宇宙的共鸣、妙合之中,审美主体于心灵之上产生了幸福感和满足感,这便是美感的愉悦性带给主体的“非常微妙的复合的情感体验”。
10.简述美与科学的关系。
【答案】美与科学的关系表现为:
(1)美与科学的联系
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审美情感包含着理性认识,是情与理的统一,科学探求真理的认识也包含着情感活动,也是情与理的统一; 美感和科学认识一样,都是客观世界能动反映的一种方一式,都是意识形态。
(2)美与科学的区别
①审美的想象与科学的想象是不同步的
科学的想象追求真理是非常严谨的,要有可靠的事实作根据,不容许虚构,更不允许由想象代替和构成科学的最后成果。审美的想象是追求美,可以允许虚构; 科学的想象要符合逻辑,尽量排斥感情的色彩和作用。审美的想象不必符合逻辑。
②审美情感与科学探求真理的认识不同
科学家所追求的是真,虽有热烈的情感,但情感只是作为追求真理的动力,它不能进入认识过程,更不能作为认识的结果。追求真理的认识是以理智、思想等抽象逻辑认识为其特征的。审美情感是对美的认识,与追求真理的抽象逻辑认识不同,它不脱离生动的、具体的感性形象。它是以情感体验为特征,在情感体验中虽也有理性的思维活动、理性认识的内容,但它是融化在、沉淀在情感之中的。如果说科学家的认识是以抽象的逻辑为主的话,美感认识则以对美的体验为主。
11.是否所有的自然物(自然风景)都是美的?
【答案】并非所有的自然物(自然风景)都是美的。
“肯定美学”的“自然全美”的观点,最根本的问题是把自然物的美看成是自然物本身的超历史的属性,从而否定审美活动(美与美感)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文化活动。但是人类的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