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944美学原理之美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身体图式
【答案】“身体图式”是法国哲学家梅洛·旁蒂提出的哲学理论。这一理论被视为超越认识论美学局限的理想支点。梅洛一旁蒂在批判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的基础上拓展了康德的“图式”、胡塞尔的“身体意向”等理论,论证说明“身体”作为源初意向性所在,决定着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体认。对于美学研究而言,“身体图式”理论小但有助于解决“感性与理性如何统一”等疑难,而且为走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提供了可能。
2. 优美
【答案】优美是一种美的类型,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市美主体与审美客休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是和谐。从美感上看,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从市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3. 审美态度
【答案】审美态度是指人们在从事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时所持的一种态度。即人们在观赏自然景色,观看绘画、电影、戏剧,朗诵诗歌,欣赏音乐时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审美活动要求主体从日常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保持与实用功利无关的态度。审美态度就是人们在审美活动进行之初的特殊的心理状态。这种态度既不同于实用态度,又不同于科学态度。它与实用态度的不同表现在:它并不是致力于为下一步的行动和行为去进行准备,也不关心下一步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更不构成达到这个目的手段,一旦把注意力转移到实用生活目的时,审美态度便不再存在了。
4. 情象
【答案】情象是意境系统里的一种象。情象有别于意象,心像,言象等。它分别对应原初状态里的象和再生状态的象。原初状态的情象是指作者在创作准备,是灵感来临、原初状态下发生的情思与境象相容。情是精魂,象为形质。无情,象不生; 无象,情不能附着。再生状态的情象是指经过文字的创造而凝结成言象后新的情象,它不同于原初状态的情象就在于它更加凝练,是读者接受的新情象。
5. 实践美学
【答案】实践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学派,李泽厚为其学派的代表。李泽厚在20世纪50年代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认为美一方面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人类社会,美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属性。实践美学的理论含义有四个方面:
①实践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根本标志的物质生产实践,亦即人类能动地探索、征服、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性实践;
②实践是美学研究的根本基础;
③实践就是自然的人化;
④美与美感都是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诞生出来的,是社会历史的成果。
6. 直觉即表现
【答案】“直觉即表现”是表现主义美学的核心命题,由意大利克罗齐在1902年出版的《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克罗齐认为直觉就是见到一个事物时,不假思索,不审意义,心中只领会该事物的意象这样一种认识活动,它可以不依赖于概念赋予无形式的物质以形式。直觉活动能创造出表现人的主观感情的个别意象,直觉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表现也总是一种直觉,是赋子所感觉到的东西以形象形式。直觉所表现的是主观的情感,一切直觉都是抒情的表现。该观点对以后的科林伍德、荣格等西方美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西方美学起了推动作用。
7. 古希腊悲剧
【答案】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戏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所以题材通常都很严肃古希腊悲剧主要不是写悲,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 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此情感的净化; 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
8. 技艺
【答案】技艺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富于技巧性的武艺、工艺或艺术等; 二是指从事某一技术工种的人。亚里士多德将人类活动分为理论、实践、制作一种,分别对应的理智能力是智慧、实践智慧和技艺。其中制作的地位很是耐人寻味,它不仅是一种与理论和实践并列的人类活动,更是一种隐秘的思维图式,即亚里十多德在探讨存在、知识、实践、德性等问题时,总是以技艺作为比附和参照。这样一种“技艺”之喻,既给古希腊思想家探讨问题带来了方便和进展,同时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二、论述题
9. 论述美学史上关于喜剧的本质的探讨。
【答案】(1)唯心主义美学
①唯心主义的美学家否定喜剧的客观现实基础,他们或者从主体的感受出发,或者从绝对精神出发说明喜剧的本质。
②具体观点
a. 康德曾从主体的感受出发研究喜剧的效果——笑。他认为“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康德的这种看法,虽然指出了喜剧的心理特征,但并没有揭示喜剧的本质。
b. 黑格尔是从绝对精神的发展去研究喜剧,他认为喜剧是“形象压倒观念”,表现了理念内容的空虚。这种观点虽然从属于他的唯心论的体系,但是里面包含了辩证法的合理因素。
③唯物主义的美学家首先肯定喜剧的客观基础,认为喜剧反映特定的生活对象
a. 亚里士多德从摹拟说出发,提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并指出喜剧与生活中丑的联系。
b. 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唯物主义出发提出了关于喜剧本质的一些卓越的见解。他认为当丑带有荒唐和自相矛盾性质的时候,才会使人感到滑稽可笑。
c.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去研究喜剧。他不是从历史的辩证发展上去理解生活。因此,仍不能科学地说明喜剧的本质。
(2)马克思主义美学
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喜剧观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解的基础上。
②具体观点:马克思所说的笑剧,主要指的是社会生活中的否定方面,即讽刺性喜剧。因为陈旧的生活方式走进坟墓时,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即“用另外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这正是陈旧生活方式的一种自我讽刺。
③评价
a. 这些深刻的论述,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战斗性。
b. 马克思关于喜剧的论述主要是结合当时德国政治斗争的情况而提出的。虽然不是直接对喜剧的本质下定义,但是对于人们研究喜剧理论(如喜剧的本质、特征、形成的条件等),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
10.举例说明审美感兴与审美体验的同一性。
【答案】(1)我们认为,审美活动就是一种体验。审美体验直接存在于审美感兴之中,并与之同一。
(2)在我们对一朵花或一首诗产生感兴时,也就是我们体验着这朵花或这首诗,因而生命、意志和情感与花和诗融为一体的时候。审美感兴,即主体在意象中对存在的自由体验。其特征在于同现实时空的悖离,在中断现实时间的一瞬间,意识把握到在它所建构的意象中所存在的永恒性。在摆脱现实空间的进程里,意识建构了审美意象的虚幻世界,感受到其中所呈现出来的自我与世界的直接同一。在这里,感兴的实现,也就是意识对实在的超越,一朵花或一首诗的审美意象超越了这朵花或这首诗的实在具象的偶然性和静止性,而作为一个独立的普遍的生命整体存在着。所以,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兴是同一的,两者的关系可以表述为:审美感兴是审美活动的心理学特征,审美体验是审美活动的哲学规定。
(3)在审美感兴中,同样可以体现出一般体验的四项规定。
①时间上的永恒性不是用现实的可测量的时间来衡量的,或者说是不可衡量的,不可作时间定量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