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822公共管理综合之公共政策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系统理论

【答案】政策分析的研究方法或观点有五种:系统理论、团体理论、杰出人物《精英》理论、过程理论、制度理论。系统理论由戴维. 伊斯顿等人提出,它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研究公共政策问题,将公共政策看作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要求的反应。或者说,将公共政策看作是政治系统的输出。系统途径注重环境与政治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社会反映。

2. 合同外包

【答案】合同外包又称合同出租、竞争招标,是指政府确定某种公共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标准,对外承包给私营企业或非营利机构,中标的承包商按照与政府签订的合同提供公共服务,政府用财政拨款购买承包商的公共产品和劳务。合同外包可以利用竞争力量给无效率的生产者施加压力,提高生产率:能够摆脱政治因素的不当十预和影响,提高管理水平; 可以把通常模糊不清的政府服务成本以承包价格的形式明确化,有助于强化管理。但是,承包权的授予上可能存在腐败和寻租行为; 可能形成对承包商的依赖,承包企业雇员罢工、怠工和企业破产会使公众利益受到损害。

3. 有限理性模式

【答案】有限理性模式是西蒙和马奇在批评全面理性模式及对行政决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的要点是: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对备选方案的选择,所追求的不是最优的方案,而是次优或令人满意的方案。决策者在“满意”标准和有限理性之下,面对一个简化了的决策,不必再去检视“所有的”可能备选方案。

4. 政策过程

【答案】政策过程是指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得政策系统呈现一个动态的运行过程。

伊斯顿提出的政治系统论观点认为,政策系统的运行表现为一个系统的不断输入、转换、输出的过程。政策环境首先把种种要求和支持传导给政策主体,从而输入政治体系。其中,要求是指个人和团体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向政府提出采取行动的主张; 支持是指团体和个人遵守选举结果、缴纳税收、服从法律以及接受权威性的政府为满足要求而做出的决定或所采取的行动。

这些要求和支持通过政治体系内部转换,变成政策方案输出,作用于环境,引起环境变化,产生新的要求。而这种新的要求反馈到政治体系,进一步导致政策输出。在这种循环往复中,政策源源不断地产生,政策系统的运行得以持续进行。

5. 取舍理论

【答案】取舍理论来源于正统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政策或经济目标时,通常把现有资源假定为有限的和固定的,若他们面临多项政策或是多重目标的选择,那就必须要有所取舍,采取某项政策或是目标,就必须要舍弃其他选择。

6. 情景描述法

【答案】情景描述法又称脚本写作法。这种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政策未来的预测之中。它把研究对象分为主题和环境,通过对环境的研究,识别影响主题发展的外部因素,模拟外部因素可能发生的各种交叉情景,以预测主题发展的各种可能前景。情景描述表现为着重研究偶发事情及决策要点的一系列假设事件。

情景描述预测的过程包括如下几个基本步骤:

①确定预测主题;

②根据预测主题,寻找资料;

③寻找影响主题的环境因素;

④分析在不同影响领域主题实现的可能性以及突发事件的影响;

⑤对各种可能出现的主题状态进行预测。

二、简答题

7. 简述政策调整的内容、原因和作用。

【答案】(1)政策调整的内容

政策调整的内容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问题的重新界定、目标的重新确立和方案的重新拟定等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①问题的重新界定。随着政策过程由制定到监控等环节的推进,人们可能发现对问题原有的认识并不全面,问题的某些重要方面或边界条件可能被忽视,环境的变化可能改变了问题的性质。因此,在这一阶段有必要根据己掌握的新信息,对政策问题加以再认识和重新界定。

②政策目标的校正、修钊一或再确立。包括将原来模糊、不准确的目标加以明确化,根据变化了的环境校正或修订原有的目标等方面。

③对政策方案加以修正、补充和完善,甚至重新制定。包括:

a. 对基本可行的方案加以修正,使之更合理和适应变化了的现实;

b. 拓宽原有方案的适应范围或加强应付紧急事态能力;

c. 对证明基本是行不通的方案加以重新制定。

④对政策效力、政策主体和客体的调整。

a. 对政策效力的调整。指对政策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进行扩展或限制。

b. 对政策主体和客体的调整。指政策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主体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有些客体也处于变化之中,为保证政策运行的连续性须及时调整政策主体,为保证政策的针对性,也须及时调整政策的客体。

(2)政策调整的原因

政策调整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①客观原因。指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即政策环境及政策问题本身的发展变化。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政策本身发生作用或者客观的政策环境自身的变化,使原来的政策问题发生了改变,或者解决了,或者出现了新情况、新矛盾,这就需要依据新的政策环境和变化了的问题,对政策做出调整。

a. 政策总是针对特定的问题,以时间和条件为转移。任何政策都是针对一定时空条件下的特定问题制定的。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政策问题会发生变化,政策也会失去效力,成为过时的政策,因此,必须对政策做出调整。

b. 任何政策的执行总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根据实际,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对政策加以修正、补充,使之逐步完善。

②主观原因。指人们对政策问题、政策环境以及政策方案等认识的深化,决定了人们总是要不断地重新认识、界定政策问题、政策日标和政策方案,以使政策真正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目的。

任何一项政策都是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主体一定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形成和运行的,而人的认识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片面向全面、从不完善向完善发展演化的。当政策主体对政策问题、目标、功能、环境等的认识提高和深化以后,就需要对原来的政策加以纠正、补充、更新,使之更加完善。

(3)政策调整的作用

①政策调整有利于保障公共政策的科学化。由于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决策者所掌握信息的有限性特点以及政策环境的动态发展性,决策者的创新性再强,其所制定出的任何一项政策都有可能是不适时宜的、不完善的。因此,必须站在新的高度看问题,适时地调整公共政策,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②政策调整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下列情况,而使政策运行出现无序状态:

a. 政策执行的主体之间出现矛盾与意见分歧;

b. 政策执行主体与客体发生矛盾,出现冲突;

c. 几种政策交叉在一起,相互摩擦。

这时,就需要暂时中断政策的实施,对政策主体的内部关系、政策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几种政策的相互关系进行调整,使政策有序地运行。

③政策调整有利于保持公共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政策调整使公共政策的合理内容在变动中得以保留,适度的调整政策既可保证政策的动态发展性又可保证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此外,政策调整也有消极作用,如会在不同程度上浪费一部分己经投入的政策资源; 政策调整也会挫伤一部分公众的积极性,并对公共机构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政策调整中产生的这些消极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对这些消极影响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包括进行宣传、把握时机、控制力度等,将消极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并让调整后的政策迅速发挥作用,以便将消极影响化解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