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822公共管理综合之公共政策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利益相关者
【答案】利益相关者是指因共同利益或兴趣而联系在一起,具有共同态度的人。在经济学上,是指股东、债权人等可能对公司的现金流量有要求权的人; 在管理学上,是指组织外部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相关者,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他们对社会或政府提出特定要求。利益相关者能够影响组织,他们的意见一定要作为决策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但是,所有利益相关者不可能对所有问题保持一致意见,其中一些群体要比另一些群体的影响力更大,这时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成为战略制定考虑的关键问题。除了对战略制定产生影响以外,利益相关者分析也是评价战略的有力工具。战略评价可以通过确定持反对意见的股东和他们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的影响力来完成。
2. 有限理性模式
【答案】有限理性模式是西蒙和马奇在批评全面理性模式及对行政决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的要点是: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对备选方案的选择,所追求的不是最优的方案,而是次优或令人满意的方案。决策者在“满意”标准和有限理性之下,面对一个简化了的决策,不必再去检视“所有的”可能备选方案。
3. 政策研究组织
【答案】政策研究组织即智囊团,又称头脑企业、智囊集团或思想库、智囊机构、顾问班子,是指专门从事开发性研究的咨询研究机构。它将各学科的专家学者聚集起来,运用他们的智慧和才能,为社会经济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满意方案或优化方案,是现代领导管理体制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包括:①提供咨询,为决策者献计献策、判断运筹,提出各种设计; ②反馈信息,对实施方案追踪调查研究,把运行结果反馈到决策者那里,便于纠偏; ③进行诊断,根据现状研究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症结; ④顶测未来,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各种方法,提出各种预测方案供决策者选用。
4. 政策主体
【答案】政策主体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一般都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选民)等。但是,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各国的政策过程存在着差别。因此,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及其作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西方政策科学的沦著或教科书往往将政策主体或政策活动者划分为官方的和非官方的两类。
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政治体制内的、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一般包括国家机构、执政党、政治家和官员; 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政治体制外的、不直接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利益团体、公民(选民)、大众传媒以及民间思想库等。
5. 政策监测
【答案】政策监测是指用来提供公共政策的原因和结果信息的一种分析程序,或者说是测量和记录政策运作信息的一类分析方法,其目的在于说明和解释政策执行情况以及评估其执行效果,以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根据政策监测的不同时态,政策监测可以分为事前监测、事中监测和事后监测三种。
6. 混合扫描模式
【答案】混合扫描模式由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A ·埃泽奥尼提出。他的模式试图将全面理性决策和渐进主义模式的优点结合起来,埃泽奥尼宣称混合扫描理论把理性决策和渐进决策两方面都考虑到了,在一些场合,全面理性模式是合适的; 而在另一此场合,渐进模式是合适的。一言以蔽之,混合扫描理论是渐进主义和理性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二、简答题
7. 如何对政策问题加以分类?
【答案】政策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分类;
(1)琼斯从政策问题的实质内容着手,将政策问题分成三类
①外交: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个别的或联盟的);
②国防:美国军事,对其他国家的军事援助、军备控制;
③国内:人力资源(包括保健、教育、福利、职业培训),物理的和自然的资源(包括环境、能源、交通、住房、农业、科学、技术),民权,社会控制(包括加强法制、药物控制、社区支持等),经济控制,政府组织,税收,对州和地方的资金援助,政府开支等。
(2)邓恩根据米特洛夫和萨伽斯蒂的观点将政策问题分成三类
①结构良好的问题,是指那些包含了一个或几个决策者或少数几个备选力一案的问题。效用(价值)反映了目标的共识,这些目标可以根据决策者的偏好来加以明确地排列。每个备选方案的结果或者已知是完全的确定性,或者是在可能出现错误的可接受边际范围内(风险)。典型的结构良好的问题是完全可以由计算程序化的问题。这种问题的所有结果可预先加以程序化。
②结构适中的问题,是指那些包含一个或几个决策者和相对有限数量备选方案的问题。效应(价值)也反映了在清楚排列的目标上的共识。然而,备选方案的结果既不是确定的或是在可接受的错误的边际范围内可计算的(风险的)。它们是不确定的,即错误的概率是全然不能估计的。这类问题的典型是政策模拟或博弈。
③结构不良的问题,是指那些典型地包含了许多不同决策者,其效用(价值)或者未知或不可能一致地加以排列的问题。结构不良的问题的主要特征是各种竞争着的目标的冲突。政策备选
方案及其结果可能是未知的,因此,风险或不确定性的估计是不可能的。选择的问题并不是揭示己知的决定了的关系,或计算与政策备选方案相联系的风险或不确定性,而是定义问题的性质。结构不良问题的典型是那些完全非传递的决策问题,即那些不能选择单一的、优于其他所有备选方案的方案的问题。
8. 如何评价政策变化的两种基本模式?
【答案】(1)政策分析学者提出了政策变化的两种基本模式:
①常规变化模式,即政策在保持基本方向或日标的前提下发展演化,或新旧政策之间保持较大程度的连续性。常规变化模式以“吸取经验教训”的学习类型为基础。
②范式转换或中断一平衡模式,即政策连续过程出现中断或飞跃,新政策取代旧政策。范式转换模式以“社会学习”(即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特别是价值观、意识形态变化的感知)作为基础。
(2)常规的政策变化和政策风格
①公共政策往往存在惊人的连续性,大量的公共政策是在某种程度上对以往的政策和实践的延续。这一类政策变化就是“常规的政策变化”。在这种变化模式中,允许在没有改变政策基本方向的情况下对现有的政策做出修改和补充。
②政策变化的常规模式(即政策所具有的高度的连续性)的原因,乃是在于同一批政策参与者或团体长期主宰相关领域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相关的政策问题总是被放在相似或相同的脉络和途径中来加以处理。这也就形成了所谓的政策风格。
③政策风格是政府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政府在政策过程与其他行动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也就是说,政策风格由政府解决问题途径和政府与社会团体关系的模式这两种因素所决定。政府解决问题的一般途径分为“预期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反应)”两种。
④综合看来,影响政策风格的变项主要有两个:a. 政策主体的构成,其中包括行动者及其观念、价值观、思维方式; b. 国家所具有的自主性,包括行政管理能力等。
(3)政策发展中的“范式”变化
①在此种政策变化模式中,公共政策这个共同体所持有的“政策范式”,诸如关于社会问题的性质及其解决办法,政策所具有的方向、目标及其所赖以生成的价值观、信念、意识形态等发生转变,而引起这种变化往往是社会学习过程。范式变化表现为政策连续性的中断,或政策渐进过程的中断(因此又称中断一平衡模式)。
②一个政策范式是与政策活动者紧密相关的智力构造,它本质上是相关的政策公共政策活动者所持有的一系列知识、经验、观念。
“政策范式”概念的倡导者霍尔分析了政策范式变化过程,他将这一过程划分为如下六个阶段:
a. 范式稳定性。在这一阶段,居于主导地位的正统被制度化,并进行政策调整。
b. 反常的积累。在这一阶段,与现存正统不相适应或相矛盾的现象出现,或现实世界的发展超越了正统所能解释的范围。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