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原型模式理论在经典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原型模式“青春”象类

  摘要

关键词:原型模式 “青春” 象类   本文试图用原型模式理论解决中国传统经典文献─特别是《诗经》与《周易》中的某些问题。这一尝试将有助于打破国学与西学的界限,从新的视角审视中国传统的经典文献,用新的方法解决文献中的某些问题,开拓了原型模式理论的实践领域。   本文介绍了研究中国传统经典文献的两种方法,或者说两个路向,即以阐释义理为主的宋学方法和以注疏文字为主的汉学方法,指出这两种方法的成果与局限。同时指出,对于中国传统经典文献应该从多角度考察,应该多种方法并用,原型模式理论是可行的方法之一。   原型模式理论的来源主要有四个:弗雷泽的人类学,容格的心理学,卡西尔的象征形式哲学,列维一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这四者的有机结合成为原型模式理论的基石。原型模式理论用之于国学研究,叶舒宪先生首开先河,但其实践领域仅局限于神话材之中,本文则试图将它用之于《诗经》与《周易》的研究中,这是本文的核心内容。   从神话入手,构拟出四季的原型模式图画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所在。在四季的模式中,春天的模式显示出尤为重要的意义,春天与东方、桑、苟芒,青色组成一个含有相似原型价值的模式,所以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中,这五者经常以固定的搭配形式出现在同一个事件叙述中。《诗经》中有关东方的诗歌,大都是以表达情爱为其主要内容,这与东方所具有的生殖原型价值是分不开的。东方(东风)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积淀成为一个相对固定的具有“讯息”含义的文学意象,也与其原型意义是分不开的。桑具有“生殖与社稷”双重含义,象西方文学题材中牧女的形象一样,桑女是一个流传广泛的风尘女子的形象:从公子锄所言之桑妇,到乐府民歌中的罗敷,到元杂剧之中的秋胡之妻,充分说明桑女的文学形象与桑的原型价值相联系。青色是与春天、东方相对应的颜色,所以后世便称少壮之年为青年,并以青春喻之。与东风一样,青鸟也有“讯息”的含义。夏、秋、冬的原型模式,同样对解决经典中的某些问题具有意义,与其相对应的颜色、方位、都含有丰富的原型价值。   归根结底,原型的意义反映了原始人看待世界的特有眼光与认识世界的特有方式。因而,原型对考察原始思维的特征同样具有意义。从模型到原型再到客观事物,反映了一个认识深化与发展的过程,《周易》中象类体系的产生与扩展的过程反映了这个过程,因而原型模式理论可以阐释这个过程。《周易》的符号之象包含阴、阳二画之象、八卦符号之象与六个四卦之象三个层次。八卦象类经过抽象得出的模式,我们发现正好是四季的原型模式,它是以八卦的符号之象来统摄的。八卦象类的归类依据是诸要素的观念性特征,没有时间与空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对世界的五行划分法与八卦分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以其原型的意义为基础的。这就为汉易中五行与八卦结合提供了可能性。以观念性特征类型事物,再生性及封闭性是原型模式的特征,也是八卦象类的特征,所以八卦象类的本质或者说基础是原型模式,这正是本章的结论。象类体系衍生、扩大的过程,反映了中国人传统的思维物特质,这一特质用“天人合一”概括最为确切,原型的意义所揭示的认知方式,为天人合一的境界提供了内在的,原初的思想依据。   原型模式理论在经典的文化阐释中,显示出巨大的方法论上的意义。但是在原型模式理论的运用中,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是原型模式理论需要继续发展,我们要建构适合中国典籍文献的特色理论体系,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其次是理论必须与材料很好地统一起来,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强调的是不能忽视传统国学的方法与成绩。我们只有把原型模式理论置于一个不断鉴别、不断扬弃、不断创新的发展结构中,它才会勃发其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