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随着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产品的复杂性不断提高,对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技术状态直接影响着产品的可靠性。而我国现阶段多数企业的技术状态管理基本不涉及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RMS)工作内容,从而导致企业只重视与产品性能有关的技术状态控制,忽视对产品RMS状态的控制。另一方面,产品研制过程中的RMS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产品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水平。因此,要提高产品质量与RMS水平,必须建立完善的RMS管理体系,并将其融入到产品的技术状态管理中,在技术状态基线中明确RMS相关的规范和指标,形成相应的RMS基线以及管理措施,使产品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工作及时有效。本文首先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技术状态管理和RMS管理的发展过程和现状,总结了两种管理的相关研究内容:技术状态管理已经在产品研制过程中成熟使用,而RMS管理还没有构成合理体系。其次,本文通过对比两种管理的组织、内容和方法,提出了将RMS管理融入技术状态管理的思想,建立了RMS技术状态管理框架结构,确定了RMS技术状态管理内涵,为建立RMS管理和评价系统奠定理论基础。第三,基于上述内容,本章着重阐述RMS管理要素,包括对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及参数体系、RMS工作项目、RMS基线、基线剖面和RMS状态分析和控制等六个方面要素进行了界定,给出了详细的内容、结构和方法。第四,为了便于不同的研制人员在全寿命周期内开展全面、直观、即时的RMS管理,本文在上述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给出了RMS管理和评价系统软件平台的结构模型和构建思路。最后,本文给出了RMS管理和评价系统软件平台部分示意图,为后续开发实现RMS管理和评价系统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