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心理与教育测量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心理测验
【答案】心理测验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心理测验具有间接性、相对性和客观性的特点。其测量的是人的行为;不可能是全部行为领域,包含的只能是人全部可能项目中的一个样本。
2. 成就测验与能力倾向测验
【答案】成就测验是测量个体在各方面学习成就上所达到的结果和程度的测验。广义上包括学校内的学科测验、训练场所评量训练结果的测验、大学联考、高考等。能力倾向测验是为测量特殊能力或能力群而专门设计的工具,它可以用来预测一个人在某些学科或职业上成功的可能性。成就测验与能力倾向测验的异同:两者皆测量认知性特质,内容上有重叠之处。但能力倾向测验测量的是一般性、广泛的潜力,它可以产生在未受教育或训练之前;成就测验所测量的多为特殊性或局限性的能力和学识,是受教育或训练之后的学习成果。就测验功能而言,成就测验测量教育或训练的成果,着重于评量;能力倾向测验主要目的为预测个人在未来教育训练上可能有的表现。
二、简答题
3. 心理测量的误差来源主要包括哪些?
【答案】心理测量误差是指在心理测量过程中由那些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化因素所产生的一种不准确或不一致的测量效应,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种。其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测量工具、被测对象和施测过程。
(1)在测量工具方面,心理测量工具通常是一套以测验(问卷)为核心的刺激反应系统(通常称作量表)。心理测量量表是否稳定、是否真正测到了所要测的东西是测量工具造成误差的两种主要原因。
(2)在测量对象方面,造成测量误差的主要原因是受测者真正水平是否得到正常发挥。一般地,受测者的某种心理特质水平是相对稳定的,但是他在接受测量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会影响其水平的正常发挥。
(3)在施测过程方面,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偶然因素。比如,物理环境,主试,评分记分环节,意外干扰等。
4. 试分析内容范围的界定在目标参照测验的标准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答案】任何一种测验的编制,其前期工作不外乎为测验目的的确定,测验内容的界定以及测验编制计划的设计。一个测验的内容范围包括所欲测量特质中蕴含的全部行为,它可以非常大,也可以非常小。内容范围的界定在目标参照测验的标准化过程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
(1)内容范围具有边界。当其边界得到明确界定时,研宄者就可以判定什么行为属于这一内容范围,而什么行为却超出了这一范围。
(2)每一内容范围内容均可分为几类,每一类中又可分为更细更小的类,当每一类的内容及其在此内容范围内的相对重要性确定以后,内容范围就有了明确的结构。而当一个内容范围具有了明确的边界和结构时,人们便认为此内容范围得到了明确界定。
5. 概化理论D 研宄的目的是什么?D 研宄怎么进行?
【答案】D 研宄称为决策研究。D 研宄的目的是利用G 研宄的结果数据,在原设计的测验情境关系范围之内,分析比较各种可能的测验方案,测验工作者可以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可能的实施条件优选实际测验方案。
(1)D 研宄最终提供的是各种测验方案下的测验误差估计值。所谓各种测验方案都是在原设计方案采集的数据范围内,对测验情境关系做出各种不同的调整而得到的。
(2)D 研宄给出了两个比较优劣的误差指标:一个称作相对误差方差,一个称作绝对误差方差。相对误差方差是所有与测量目标有关的交互效应方差之和,绝对误差方差是除测量目标效应方差之外的所有方差之和。
(3)在误差指标的基础上,D 研宄进一步给出了测验精度的两个综合指标:G 系数和系数,这两个系数
类似于经典理论中的信度,只是在概化理论中,同一测量目标可以有好多个测验信度,信度可随着测验的性质不同而不同,也随着测验情境关系的不同而不同。
(4)概化理论的效度可以在原测量设计的测验情境关系下,在D 研宄中应用G 研宄结果直接计算求取。若记和分别为i 侧面和〇侧面拟采用的新的水平数,以大写字母表示新的测验情境,则新情境下各期望均方的估计公式如下:
最后计算新测验情境下各误差方差和信度系数:
真分数方差:
相对误差方差:
绝对误差方差:
概化系数:
依存系数:
(2)依据所求的各种新测验情境关系下的误差方差和信度系数,就可以优选测验方案。
6. 根据本章的论述,查阅有关资料,讨论中国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方向。
【答案】现状:建国后,我国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高速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智力测验
①龚耀先主持修订“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于1982年完成修订工作。
②林传鼎、张厚粲主持修订“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于1986年完成修订工作。
③1982年,吴天敏修订出版了“第三次修订中国比内测验”。
④1986年,龚耀先主持修订了“韦克斯勒幼儿智力量表”。
⑤1985年,张厚粲主持修订了“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⑥1989年,李丹主持修订成“瑞文测验(联合型)”。
⑦1992年,戴忠恒修订了“一般能力倾向测验”。
这些量表都是国际上著名的智力测验,修订后广泛用于智力问题的研宄和因材施教、人才选拔、职业咨询、临床诊断等领域。此外,中国学者也编制了不少智力测验,如张厚粲、周容等编制的“中国儿童发展量表”等。
(2)人格测验
①修订和引进外来量表
a.1982年,由宋维真主持修订“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于1985年完成修订工作。
b.1981年,刘绍衣等修订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制定了辽宁省的常模,后于1988年由戴忠恒、祝蓓里主持制定出全国常模。
c.1983年,龚耀先主持修订了“艾森克人格问卷”,同时陈仲庚也在北方作了修订。
d. 在临床心理学领域,也修订了多种涉及心理健康评估的量表,如张明园于1987年修订了“生活事件量表”。吴文源等于1990年修订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
②自制量表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心理学家在继续引进修订国外人格量表的同时,开始编制中国人自己的人格量表:
a.1988年,洪德厚等编制了“中国少年非智力个性特征问卷”。
b.1992年,宋维真等人在借鉴“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的基础上,编制出“心理健康测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