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随着发动机向高推重比发展,迫切需要发展适用于高温合金的、1200℃以上温度抗高温氧化的金属防护涂层。NiAl在1200℃具有良好的静态抗氧化性能,但是其循环氧化寿命短。某些微量活性元素可显著提高NiAl涂层的循环氧化寿命,引起国际上高度关注。由于活性元素在NiAl中含量极低(通常为几十个ppm),实验研究分析困难。本论文采用第一原理研究微量活性元素与NiAl合金元素的电子结构、微观缺陷以及合金中微量杂质元素等的交互作用,研究活性元素对氧化膜/合金基体界面结合的影响,为活性元素的优选以及1200℃以上金属涂层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采用第一原理方法结合肖脱基模型,计算了Hf、Zr、Y、Dy和La 5种具有代表性的微量活性元素在NiAl中的占位倾向和固溶度,结果表明以上元素在NiAl中均倾向于占据Al晶格位置,5种元素在NiAl中的固溶度大小顺序为:Hf >Zr>Y、Dy>La,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合。
由于NiAl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微量杂质元素S,高温氧化过程中S在氧化膜/合金界面偏聚,将促进孔洞形成,弱化界面。采用第一原理方法计算了Pt以及Hf、Zr、Y、Dy、La与NiAl中S的相互作用,计算表明:Pt与S无明显相互作用,而活性元素均对S具有钉扎作用,作用的强弱顺序为La >Y、Dy >Hf、Zr。通过对Pt以及活性元素与S相互作用的电荷密度分布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t与S之间没有电荷交换,Hf、Zr、Y、Dy与S之间形成了离子键,La与S之间形成了带有共价成分的离子键。
采用第一原理方法计算了Hf、Zr、Y、Dy、La对β-NiAl(110)/α-Al2O3(0001)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Hf、Zr、Y、Dy后均可以提高β-NiAl/α-Al2O3界面的结合强度,大小顺序为:Hf、Y > Zr > Dy,而添加La对界面结合无明显影响,这是因为Hf、Zr、Y、Dy 与Al2O3中的O原子以及NiAl中的Ni原子形成的化学键较强,因此提高了界面结合,而La与Al2O3中的O原子以及NiAl中的Ni原子作用较弱,对界面结合影响不大。
采用划痕法研究了微量Hf、Zr、Y、Dy、La掺杂的NiAl合金在1200℃经过5h和20h氧化后的氧化膜/合金基体的界面结合力,得到以上合金的氧化膜-基体界面粘附性大小顺序为:Hf、Zr>Y、Dy>NiAl、La,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的氧化膜/合金基体界面结合强度的结果基本一致。
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了活性元素优选的理论依据:①活性元素在NiAl中有较大的固溶度,②活性元素与S有一定的亲和作用,③活性元素对界面结合的提高较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