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棕色田鼠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的研究

关键词:联合复合体组型,性染色体配对棕色田鼠

  摘要

本文以界面铺展---硝酸银染色技术,从亚显微水平对棕色田鼠(Microtus mandarinus)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 complex, SC)的形态、行为及组型进行了观察和分析。侧生成分(Lateral element, LE)又贯穿全长的双线结构,支持染色体LE与轴心结构相当的假说。假线期,SC端部与核膜相连,形成印染深色的附着斑。棕色田鼠中可见到两端均附着于核膜内侧的SC,推测可大大提高减数分裂前期染色体同源搜寻(homology searching)成功的几率,X染色体轴有规律的纵裂为外浅内深对称分布的现状,并有沿纵轴随机分布的扭曲结节。其两条中央长线与轴心结构相当,外侧细线与X轴关系不密切,但与联会及发夹结构有关。铺展法制片造成长染色体SC中央区宽度变化及SC上结节(nodes)的产生,SC上结节是制片造成的SC的LE机械扭曲结构,分布经观察、统计,呈无规律分布,故无特殊生物学意义,未见着丝粒印染着色,常染色体SC形成于早偶线期,成熟于粗线期,开始解体于双线期。性染色体轴深染加粗,在早粗线期开始联会,中粗线期Y轴以其全场与X轴的约3/8 配对,并极度变细,X轴可见形成发夹结构(hairpin-like structure);晚粗线期先于常染色体SC解联会。粗线期核中可见26条SC,未见异型双价体,首次绘制棕色田鼠SC组型模式图(n=26)及有丝分裂核型模式图(2n=52)并作比较,二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SC各组分着色的条件也有差异。棕色田鼠性染色体配对及发夹结构均为非同源形式的配对,他在过程上有代表性,易于观察,是研究配对过程较好的材料。本为首次根据同源性在联会中的作用,把联会分为两个本质上有差异的连续过程,首先是同源染色体依其在端部或其它特异性位点上的同源性相互识别并牢固结合,然后借此结合在时空上的特殊性机械延伸,直至配对完成,后一过程与同源性无关,而今依赖于LE和染色质在自身结构及结合方式上的严格规律性完成精确配对。本文还分析讨论了SC组型分析的优越性与局限性,认为运用SC组型分析方法应由物种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