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大学社会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社会运动

【答案】社会运动是一种有众多社会成员参加的,有明确改变社会的目标的集体行动。新社会运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转型的结果。新社会运动与传统的社会运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它注入了新价值观,新运动方式,运动的支持者也有别于以往的和平运动方式。

2. 角色距离

【答案】“角色距离”概念是符号互动论者、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最早提出的。角色距离是指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一个人扮演社会角色,既然角色不完全就是他本人,一个人的水平、素质、品格和能力与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要求之间总会有差异,所以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

3. 社会控制的度

【答案】社会控制的度,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行为限制的程度。

①社会控制度的只个维度:控制力度、控制刚度、控制网络致密度

②三者关系:力度、刚度、致密度既是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同时三者之间也应该有一个协调、祸合的关系。其中,力度和致密度是山社会预先规定的,刚度则是山社会控制实施过程的状况决定的。

③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角度:历史的角度、社会稳定的角度、社会成员自由程度的角度

④适度社会控制的意义

,其中第一个标准是定性标准,后两个标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标准(或称三个角度)

准是定量标准,可以建立一组社会指标体系,定量衡量社会稳定性和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以判断社会控制是否适度。只有当社会控制的力度、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都符合这三个标准时,整个控制体系才是适度的社会控制。

4. 性别角色

【答案】性别角色概念来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它是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的模式。它是社会赋予女人或男人的不同的行为期望与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与作为女性或作为男性相联系的一整套规范系统和机制,使得个人在其中习得“男”或“女”的性别身份和性别特征,接受性别规训,表现出与社会规范要求相一致的男性或女性的性别特征。

5. 文化滞后(cultural lag)

【答案】文化滞后,是指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研究社会变迁时所提出的文化失调理论的一种社会现象。奥格本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要素,社会变迁是社会在一种发明打破旧均衡状态后做出调节以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由于调节并不是迅即发生的,因此常常会产生文化失调现象。一般地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

,或称“文化堕距”的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滞后”。

6. 公民社会

【答案】公民社会论主张一个介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相对独立的社会领域的存在,认为这个领域的存在有其内在的价值,并在保障公民自由和权利、提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团结、推动社会自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个社会领域就是公民社会。

7. 社会工作

【答案】社会工作是指社会(政府和群众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恢复社会生活能力,改善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8. 人口老龄化

【答案】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的过程。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的增多,而且也是老年人的老龄化过程,即在老年人中,高龄老人越来越多。老年人口的增多,同时也是其他年龄结构人口比例下降的过程。

二、简答题

9. 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对社会分层有哪些影响?

【答案】新中国成立以后,便开始了政府主导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这一进程得到全面推进,中国日益加速地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主要体现着技术和经济的合理化趋势,即基于计算的对经济效率的合理追求。

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对社会分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劳动分工体系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推动着原有职业结构的不断改变。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产品生产者向服务行业转移,增加了一批劳动强度较低而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职业,非体力劳动者的比例不断上升。

(2)新兴职业要求自获性成就,因而更加依赖于教育和训练。类似的职业将获得大体相同的报酬。教育、职业声望及收入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社会经济综合地位构成社会分层的基本指标。

(3)职业结构的改变,催生出一个庞大的中间阶层,使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逐渐缩小,从而

最终缓解社会冲突,促进了社会稳定。

(4)职业体系日趋开放,社会自由流动空间扩大,从而能够依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总的来看,由于现代化以科技和效率为向导,在现代化推动下,教育体系成为重要的职业分配机制,整个社会的职业一般会出现结构性向上流动趋势。

10.简述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答案】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划分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1)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且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

(2)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一一尤其是成文的一一规定。

11.领导作风的基本类型。

【答案】领导作风有三种基本类型:

(1)权威型。这种类型的领导人独自决定群体政策和分配任务,几乎是单纯发号施令。 (2)民主型。这种类型的领导人倾向于与群体成员讨论、交流以确定政策和任务,从而保证群体行动的一致。

(3)放任型。这种类型的领导人散漫怠惰,儿乎不对群体成员加以指导或组织,任其自由行动。

12.简述古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吉登斯的社会理论的起点是关于社会行动的思考,社会行动、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化是吉登斯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该宗旨是探讨人的行动与行动中的自我的性质,研究应该如何从概念上理解互动及其与制度的关系,努力把握社会研究的实践意涵。

(1)吉登斯把社会活动看作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在其连续性的运动中剖析它的作用或结构化功能,强调蕴含在行动过程中或者说是支配行动过程的意识因素的连续性。吉登斯从两个方面论述了行动中意识因素的连续性。首先,他认为支配人们社会行动的意识不应简单地称之为“自

,而应当认识到它是一种“人类意识”,我意识”“就社会实践循环往复的安排过程而言,最深入地卷入其中的因素,就是人类行动者认识能力所特有的反思性特征。”其次,吉登斯还论述了存在于行动中但行动者意识不到的“共同知识”。在吉登斯看来,除了目的、意图和动机等行动者可以自觉到的意识因素以外,“在行动者话语意识觉察不到的两个行动过程层次之间,存在着广阔的‘灰色区域’。

,的方式分别论述了行动理论和制度理论。按照吉登斯的(2)吉登斯采用“方法论置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