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青岛大学法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区
【答案】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一般包括以下四层含义:
①社区占有一定的地域,其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乃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
②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人群。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 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答案】参与观察是调查者亲身加入到调查对象所处的社会群体之中“成为”其一员,直接参与该群体的活动,同时又保持着客观态度进行观察,以获得资料的方法。分为研究人员公开身份和不公开身份两种。非参与观察是调查员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3. 从众与模仿
【答案】(1)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是一种合乎群众的利群行为,主要是一种少数服从多数的行为模式;
(2)模仿是指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可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思模仿、外部模仿和内部模仿等多种类型。
4. 法理型统治
【答案】韦伯认为,法理型统治是建立在下列基础上的,即任何一项法律都是以目的合理性或价值合理性(或两者兼有之)为目标制定出来的,并努力加以贯彻,包括强迫使之得以实施。因此,法理型的统治类型所具有的主要特征是:
①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要持续地受到规则的约束;
②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是在一定的权限内进行的,出现了“机构”这种按章办
事的运作单位;
③法理型统治具有固定的职务等级;
④法理型统治有明确的议事规则;
⑤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管理班子同行政管理资源和生产资源完全分开;
⑥在理想的法理型统治下,不存在任职人员对职务的任何意义上的私人占有;
⑦法理型统治拥有行政管理档案制度。这种法理型统治可以采取各种极不相同的形式,而科层制则是其中最纯粹的形式。
二、简答题
5. 简述戈夫曼“印象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戈夫曼的拟剧互动理论实质是“印象管理”,戈夫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的:
(1)理想化表演理想化表演是指为掩饰那些与社会公认的价值、即是如何在他人心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印象的过程。规范与标准不一致的行动,而表现出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与标准一致的行动。显不理想化的面孔,首先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掩饰。所有的社会事件与社会行动都有这种故意演戏,即显示理想化形象的成分。
(2)神秘化表演
①演员经常通过限制自己与观众之间的接触,而将其演出神秘化。
②借助自己与观众之间制造“社会距离”,演员可以在观众中造成一个令人敬畏的印象,还可以避免观众对演出提出质疑。
③戈夫曼再次指出,观众也卷入到这一过程中,他们自己也经常以尊敬的方式,对表演者这一行为进行配合。然而,这种神秘化是局限十高阶层和高地位者群体。
(3)补救表演印象管理是用来应付一些未预期的意外行动的,如无意动作、不合时宜的闯入,失礼、当众吵闹等都会导致表演的不协调。戈夫曼对此提出了四种补救措施:
①表演者使用的补救自己表演的预防性措施,它包括戏剧忠诚、剧组素养、戏剧规则;
②观众或局外人用以帮助表演者补救其表演的保护性措施,其中最主要的保护措施是老练; ③表演者还要采取一些措施,以使观众或局外人都能为了表演而使用那些保护性措施;
④观众的有意忽视。观众为了配合表演的完成,对于表演者的失误会有意识地忽略。
6. 试分析论述社会学研究中的后实证主义思潮。
【答案】实证主义思潮主要集中于其对实证主义的扬弃、思潮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研究。
(1)对实证主义的扬弃。实证主义是一种立足于感觉经验的研究准则。它主要反对形而上学,重视经验和感性资料在社会认识中的重要作用,方法论上格守经验主义,强调价值中立性。后实证主义是实证主义在经受众多批评后的修正的总称,承认研究者不能“证实”一个理论或其他因果命题,但是可以通过消除其他解释来增强这一理论。
(2)后实证主义承认在社会学研究中应该包含理论指导以及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在资料搜集
中也可以加入被调查者的主观感受和观点。严格的自然科学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社会科学,所以发展出来了准实验研究。
(3)后实证主义的社会学研究思潮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柯林斯、布东和亚历山大。
7. 分析文化相对主义的利弊。
【答案】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文化相对主义的口号是:好的民德就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民德。
(1)文化相对主义的利文化中心主义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民族的,常常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作中心和标准,并以此衡量和评价其它文化,敌视、怀疑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相比之下,文化相对主义因为承认每种文化模式存在的合理性而表现出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这是它的可取之处。特别是在面对那些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与人们的行为方式、习惯、习俗相联系的文化时,文化相对主义意味着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互动和交往关系。
(2)文化相对主义的弊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是不可进行比较的,不能分出优与劣、好与坏的,文化相对主义一味地容忍外来文化,则会因为否认事物的绝对的一面而发生明显的错误。例如,在任何一种文化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发达的教育、优质的社会服务,以及价值观念中的强调独立性而反对依附性、重视现实和讲究实际、赞赏创造性和奋斗精神而反对墨守成规和不求进取等,都属于优秀文化成果,或称优性文化; 而吸毒、赌博、卖浮、高犯罪率和颓废思想等则是糟粕,即劣性文化。在对待这两种文化时,人们就必须表现出明确的态度,义正言辞地吸收和发展优性文化,剔除和抛弃劣性文化,而不是像文化相对主义那样不合时宜地去默许、容忍那些劣质文化的存在。就这一点而言,文化相对主义只是走了文化中心主义的另外一个极端,二者都未免失之偏颇,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倾向,在看待文化时缺乏辩证的视角。对于我国而言,在对待中华民族的文化模式时,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5000年以来的优良文化传统,另一方面还要剔除有害的文化糟粕; 既要吸收引进外来文化的精髓,又要防止外来糟粕的入侵。
8. 与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社会分层现象的?
【答案】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是: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和以马克斯·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所处的历史条件出发,详尽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这一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平等现象的根源、表现、影响及发展趋势,更多地强调了社会冲突的方面,主要有以下要点:
(1)指明阶级的含义,并指出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2)说明阶级产生的条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 阶级的产生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相联系,私有制使得对剩余产品的剥夺和占有成为可能。
(3)认为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