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工作概论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沟通理论
【答案】沟通理论是以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中有关人际沟通的一些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这种理论强调人际沟通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它认为许多的行为问题都出在人际沟通方面。不能很好地给予或接受信息反馈等。社会工作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帮助人们消除这些沟通中的障碍,使人们的相互沟通得以顺利完成。
2. 督导
【答案】在录用新成员、承担新任务的情况下,由经验丰富、对工作任务有深入而全面认识的机构领导者对其下属进行督导是必要的。督导的词义是指监督、控制和监视。社会服务机构中的督导是机构中的行政人员为更好地完成机构所承担的任务对被督导者的工作给予指导、协调、强化和评价的活动。督导是一个渗透了社会工作价值观、工作技巧、人际关系、工作规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活动。督导被认为是传道授业,它不但有助于社会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且有利于员工的成长。它具有行政、管理、教育和支持等功能。
3. 儿童福利行政
【答案】儿童福利行政是指政府机关或公共团体促进儿童身心健全发展与正常生活的行政过程。儿童福利行政是社会福利行政的重要一环,它使儿童的健康成长有了社会制度和运行机制上的保障,儿童福利行政的高效运行促进了儿童福利中关于救治、预防、发展等一系列功能的真正实现。社会福利行政一般包含四项要素,即行政组织、人事行政、财务行政和行政方法。这四点在儿童福利行政管理中均有充分体现,即人员管理的专业化要求、财务行政的特别重要性、儿童福利行政需要讲究方法以及儿童福利行政要重视协调和技巧。
4. “增权”
【答案】增权理论是从马克思主义变通而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马克思主义希望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变革来解决现存的各种社会问题。然而现实中许多可行的社会工作却是与个体、家庭、群体或小型社区有关的。为了能给这些小规模的社会工作实践以理论上的指导,将这些小规模的社会工作实践与社会变革的大目标协调起来,一些倾向或同情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工作者提出了“增权”或“倡导”理论。这种理论主张在宏观的社会变革未发生之前,社会工作者应协助服务对象为了他们的利益向现存的社会结构争取权利,促使现存的社会结构做出一些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制度或政策安排。
5. 回归社会论
【答案】回归社会理论是一些学者针对将残疾人封闭起来进行供养和照顾而产生的弊病而提出来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研究关护精神病患者的庇护所后指出,由于在庇护所中精神病患者处于不良的同伴关系和“关护”关系之中,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没有好转,有的反而加重了。在戈夫曼看来,精神病患者的服务应该检讨庇护所式的做法,应使精神病患者处于积极的社会关系之中,其基本方法就是走出封闭。
在英国,一些学者的调查同样发现这种院舍式照顾对残疾人、老人生活的消极影响。让残疾人、老人回到他们熟悉的社区中去接受照顾,让他们在一般的社会中过正常的生活成为英国对老人、残疾人照顾模式的普遍选择,并得到其他国家的广泛响应。社区照顾是使残疾人、老人等福利服务对象回归社会的典型模式。
二、简答题
6. 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答案】尽管不同的国家对社会工作专业有不同认识,但是作为一个专业又有着共同的理论体系和价值基础。因此,国际化和本土化就成了现代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问题就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问题。
(1)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本土化
社会工作本土化是指产生于西方国家文化传统之下的社会工作专业在进入非西方文化传统国家时所遇到的不适应,甚至是来自本土文化的抵抗和排斥。外来文化产物的进入,一方面是外来文化处于强势地位,它具有向弱势文化扩张的倾向; 另一方面,后者存在着引入外来文化解决本土问题的需求。但是,扩张的倾向、引入的需求并不能掩盖文化的差异。所以,在引入社会工作专业的过程中就必须经过本土化的过程,以使之切实能在本土社会发挥作用。
(2)社会工作本土化和本土性社会工作
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的问题,有学者提出了社会工作本土化与本土性社会工作的概念。 ①本土性社会工作指的是对某种助人模式(包括理念、过程和方法)的判断和认定,即指那些土生土长的、发挥着有效的助人功能的制度化的行动过程。
②那些生长于本土的,与其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以及文化传统相适应的有效的、制度化的助人模式可称为本土性社会工作。引进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只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后来者专业化的道路之一,然而要想真正彻底解决本国的社会问题,就必须在引进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同时发展本土性社会工作。
(3)本土社会工作理论
本土理论的来源应包括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社会基础两个部分。一个国家现实社会的发展结果是纵向的本国历史发展过程与横向的全球性社会发展交合的结果。同样,它所面对的社会问题也是历史与现实的结果。所以,社会工作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调节机制,就必须在吸收外国先进理论的同时,发展本土社会工作的理论、价值与方法。
7. 完整的社会研究包括哪些环节?
【答案】(1)选择问题阶段
从程序上看,选择研究问题是一项社会研究活动的起点,是整个研究工作的第一步。研究问题一旦确定,整个研究活动的目标和方向也就随之确定。选题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取研究主题,即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大量的现象、问题和领域中,根据研究者的兴趣、需要与动机确定一个研究主题; 二是形成研究问题,即进一步明确研究的范围,集中研究的焦点,将最初比较含糊、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领域或研究现象具体化、精确化,将其转化为既有价值又有新意,同时还切实可行的研究问题。
(2)研究设计阶段
涉及研究的思路、策略、方式、方法以及具体技术工具等各个方面。从研究目的、研究的用途、研究方式、分析单位,直到具体的研究方案。
(3)研究的实施阶段
就是具体贯彻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方式、方法和技术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研究者往往要深入实地,要接触被研究者; 或者要设计出实验环境,实施实验刺激和测量; 或者要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
(4)资料分析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研究所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类、统计和分析。既有对原始数据资料的清理、转换和录入计算机等工作,也有对原始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等的整理、分类和加工工作; 既有对数据资料进行的各种定量分析,也有对定性资料进行的综合、归纳和解读分析。
(5)得出结果阶段
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撰写研究报告,评估研究质量,交流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也可以说是对整个社会研究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从研究的目的、方式,到资料的收集、分析的方法,再到研究得出的结论、研究成果的质量,都要在研究报告中进行总结和反映。
8. 简述社会测量尺度的种类及相互间的关系。
【答案】(1)社会测量尺度的种类:
史蒂文斯1951年创立了被广泛采用的测量层次分类法,他将测量层次分为四种,即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和定比测量。
①定类测量也称为类别测量或定名测量,它是测量层次中最低的一种。定类测量在本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即将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的名称或符号,确定其类别。定类测量的数学特征主要是等于与不等于(或者属于与不属于)。
②定序测量也称为等级测量或顺序测量。定序测量的取值可以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研究对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或者说,定序测量可以按某种特征或标准将对象区分为强度、程度或等级不同的序列。
③定距测量也称为等距测量或区间测量。它不仅能够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