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农业大学运动生理学(同等学力及跨学科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残障
【答案】残障的定义通常从生物学、医学和社会伦理学及社会经济发达程度制定。生物学残障是指部分器官或功能不可再生性丧失。医学残障是以医院病历诊断书和预后推断为基础的,对生物学残障的性质和程度的判别。社会残障(人)是民政部及下属的社会福利部门,在医学残障的基础上,对每个残障人残障类别和程度的认可。概括而言,残障是指由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原因,在身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或心理品质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进而影响生活、学习、劳动和社会交往能力的状态。
2. EPSP
【答案】EPSP 即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的电位变化。EPSP 是由于突触后膜对化所致。
3. 随意运动
【答案】随意运动是指由人的主观意识控制和调节,具有一定目的和指向的运动,又称“自主运动”。一切随意运动严格地来讲都是反射,其生理机制是以大脑皮层为运动基础建立的运动条件反射暂时性神经联系。
4. 前馈
【答案】前馈是指干扰信息对控制部分的直接作用。在调控系统中,有时干扰信息在作用于受控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受控装置直接作用于控制部分。前馈控制系统所起的作用是预先监测干扰,防止千扰的扰乱;或是超前洞察动因,及时作出适应性反应。
5. 动作电位
【答案】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动作电位的成因首先是细胞在有效刺激作用下膜的逐步去极化,当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膜对
性迅速提高(快钠通道开放)
,
除极相,动作电位相当于钠的平衡电位。
6. 超负荷原则
【答案】超负荷原则是肌肉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它不是指超过本人的最大负荷能力,而是指力量训练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的负荷,其中包括负荷强度、负荷量和力量训练的频率。
第 2 页,共 36 页 尤其是对通透性升高产生去极的通透迅速大量地由膜外向膜内移动,钠的内流形成了动作电位的
力量训练的超负荷是一个不断递增的持续过程,它能不断对肌肉产生更大的刺激,从而产生相应的生理适应,致使肌肉力量不断增长。
7. 血红蛋白的氧合作用
【答案】血红蛋白的氧合作用是指血红蛋白中的亚铁
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的现象。
8. 心肌收缩能力
【答案】心肌收缩能力是指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性能的一种内在特性。心肌收缩能力受兴奋-收缩耦联过程的多个环节影响,如兴奋时胞浆内钙离子的浓度、活化的横桥数目、肌球蛋白A TP 酶的活性等。
在氧分压高时(肺内),易与氧
二、简答题
9. 简述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
【答案】心输出量的大小决定于心率和每搏输出量,而每搏输出量又决定于心肌收缩力和静脉回流量。因此,心率、心肌收缩力、静脉回流量都可以影响心输出量的大小。
(1)心率和每搏输出量
心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与心率的乘积,因此心率加快和每搏输出量增多都能使心输出量增加。如果每搏输出量不变,在一定的范围内,心率加快,可使每分输出量增加。但心率过快时,每个心动周期缩短,特别是舒张期缩短更加明显,因此心室没有足够的充盈时间,以致使每搏输出量减少。如一般体力较差者,当心率超过140~150次/分时,每分输出量减少。
(2)心肌收缩力
如果心率不变,每搏输出量增加,则每分输出量也增加,因此,心肌收缩力是决定每搏输出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地说,心肌收缩力强,每搏输出量就多。心肌收缩力愈强,射血分数愈高,心室内的血液排出更加完全,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愈小,则每搏输出量愈多,心输出量增加。另一方面,在一定的范围内,心室舒张时充盈量愈多,则心肌纤维被拉长的程度愈大,心室收缩力也愈强,从而使每搏输出量増多。
(3)静脉回流量
心脏输出的血量来自静脉回流,静脉回流量的增加是心输出量持续增加的前提。血液由腔静脉回流入右心房,主要取决于静脉血压与右心房内压的压差。只有在压差增大,静脉回流血量增加时,心输出量才能有所增加。静脉回流量还与肌肉收缩、胸内压密切相关。强烈肌肉运动时,交感-肾上腺系统总动员,不仅增加心率和每搏输出量,而且还可以使静脉血管广泛收缩,提高静脉充盈压,加速血液回流。此外,心室舒张吸力、呼吸动作和四肢肌肉对静脉的挤压作用,都有助于静脉回流,从而保证在极短促的心舒期中,不影响心室充盈量。
第 3 页,共 36 页
10.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肌肉活动、精神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和环境温度等。
(1)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着。机体任何轻微的活动都可提高代谢率。人在运动或劳动时耗量显着增加,因为肌肉活动需要补给能量,而能量则来自大量营养物质的氧化,导致机体耗氧量的增加。机体耗氧量的増加与肌肉活动的强度呈正比关系,耗氧量最多右达安静时的
倍。肌肉活动的强度称为肌肉工作的强度,也就是劳动强度。劳动强度通常用单位时间内机体的产热量来表示,也就是说,可以把能量代谢率作为评估劳动强度的指标。由于随之出现的无意识的肌紧张以及刺激代谢的激素释放增多等原因,产热量可以显著增加。因此,在测定基础代谢率时,受试者必须摒除精神紧张的影响。
(2)精神活动
因为脑的能量来源主要靠糖氧化释能,安静思考时影响不大,但精神紧张时,产热量増多,能量代谢率增高。
(3)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在安静状态下摄入食物后,人体释放的热量比摄入的食物本身氧化后所产生的热量要多。例如摄入能产热量的蛋白质后,人体实际产热量为额外多产生了热量,表明进食蛋
即进食能产热量白质后,
机体产热量超过了蛋白质氧化后产热量的
的糖类或脂肪后,机体产热量为进食一些食物补充这份多消耗的能量。
(4)环境温度
人(裸体或只着薄衣)安静时的能量代谢,在
温度低于时,代谢率开始有所増加,在的环境中最为稳定。实验证明,当环境时代谢稳定,主要以下,代谢率便显着增加。环境温度低时代谢率
时,代谢率又会逐渐増加。这可能是因为体内化学食物能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现象称为左右。这种额外増加的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糖类或脂肪的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为其产热量的而混合食物可使产热量増加热量不能被利用来作功,只能用于维持体温。因此,为了补充体内额外的热量消耗,机体必须多増加,主要是由于寒冷刺激反射地引起寒战以及肌肉紧张増强所致。在是由于肌肉松驰的结果。当环境温度为
过程的反应速度有所增加的缘故,这时还有发汗功能旺盛及呼吸、循环功能增强等因素的作用。
11.试述运动时各感觉机能之间的相互作用。
【答案】(1)人体运动时各机能均发生了剧烈变化,这些变化的产生与各感觉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分不开的。
(2)运动员在运动中是靠着视觉、听觉、位觉、皮肤感觉和本体感觉等来判断客观环境的变化和空间方位,同时感受身体各部位置的变化和整个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大脑皮质是综合了各感受器传入的兴奋后产生精确感觉的。
(3)感觉不仅仅体现在运动神经方面,还包括植物性神经的反应。如运动时
第 4 页,共 36 页 浓度増多时,刺激了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及颈动脉体、主动脉体等感受器。从而对呼吸、循环及内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