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扬州大学1103运动生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等动收缩

【答案】等动收缩是指肌肉在进行缩短收缩时,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都以恒定速度进行收缩。采用等动收缩发展力量可使肌肉在关节整个运动范围都得到最大锻炼。

2. 无氧能力

【答案】无氧耐力也称无氧能力,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无氧糖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常采用短时间,最大用力和短暂休息的重复运动的方法进行。大约1分钟时间,持续剧烈的运动,如重复跑、快速的间歇跑、400m 跑、对抗性球类比赛等。

3. 反射

【答案】反射是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活动。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4. 脑电图

【答案】脑电图是指通过精密的电子仪器,从头皮上将脑部的自发性生物电位加以放大记录而获得的图形,是通过电极记录下来的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包括常规脑电图、动态脑电图和视频脑电图。临床上常用脑电图进行大脑功能变化的检查和疾病的诊断。

5. 射血分数

【答案】射血分数是指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射血分数反映了心室的泵血效率。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搏出量约为血分数约为

6. 红细胞流变性

【答案】红细胞的流变性是指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各自呈分散状态存在于流动的血液中,并在切应力作用下很容易变形的特性。红细胞流变性使得红细胞能被动地适应于血流状况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以减少血流的阻力。

7. 成熟

【答案】成熟是指生长发育过程达到一个比较完备的阶段,标志着个体发育在形态、生理、心理方面全面达到成人阶段。

而心室舒张末期的充盈量通常可达因此,射

8. 假稳定状态

【答案】假稳定状态是指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当进人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上,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运动过程中氧亏不断增多。在假稳定状态下运动时,与运动有关的生理指标如心率、心输出量和肺通气机能等基本达到并维持在本人的极限水平,但由于体内供氧不足,无氧代谢供能占优势,乳酸水平升高,血液pH 下降,氧亏不断积累,运动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

二、简答题

9. 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与联系如下:

(1)免疫球蛋白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抗体指B 淋巴细胞在有效的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具有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2)免疫球蛋白是化学结构的概念,包括了正常的抗体球蛋白和尚未证实抗体活性但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抗体是生物学功能的概念,所有的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并非都有抗体活性。

10.试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答案】(1)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概念

①静息电位是指细胞静息时膜电位。

②动作电位是指细胞接受刺激兴奋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所发生的一次可逆性电位波动。

(2)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膜电位的成因可用离子学说来解释。该学说认为,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的不均衡、膜对离子的选择通透性和离子的跨膜运动是形成膜电位的原因。

①静息电位的产生原理

细胞膜外的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而膜外钾离子浓度低于膜内,静息时膜主要对钾有通透性,这样钾的外流就使膜处于极化状态,产生了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相当于钾的平衡电位。

②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a. 首先是细胞在有效刺激作用下膜的逐步去极化,当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迅速提高(快钠通道开放),钠离子迅速大量地由膜外向膜内移动,钠的内流形成了动作电位的除极相,动作电位相当于钠的平衡电位。

b. 当膜电位迅速除极至一定水平时,膜对钠的通透性迅速下降,而对钾的通透性又迅速提高,此时,出现的钾离子的外流形成了动作电位的复极相。

11.运动时应如何进行与技术动作相适应的呼吸?如何合理地使用憋气?

【答案】呼吸的形式、时相、节奏等,必须适应技术动作的变换,必须随运动技术动作而进

行自如地调整,这不仅为提高动作的质量、为配合完成高难度技术提供了保障,同时也能推迟疲劳的发生。

(1)呼吸形式与技术动作的配合:呼吸的主要形式有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运动时采用何种形式的呼吸,应根据有利于技术动作的运用而又不妨碍正常呼吸为原则,灵活转换。通常有些技术动作需要胸肩带部的固定,才能保证造型,那么呼吸形式应转成为腹式呼吸。

(2)呼吸时相与技术动作的配合:通常非周期性的运动要特别注意呼吸的时相,应以人体关节运动的解剖学特征与技术动作的结构特点为转移。一般在完成两臂前屈、外展、外旋、扩胸、提肩、展体或反弓动作时,采用吸气比较有利;在完成两臂后伸、内收、内旋、收胸、塌肩、屈体或团身等动作,采用呼气比较顺当。

(3)呼吸节奏与技术动作的配合:通常周期性的运动采用富有节奏的、混合型的呼吸,将会使运动更加轻松和协调,更有利于创造出好的运动成绩。

合理正确地憋气方法是:①憋气前的吸气不要太深;②结束憋气时,为避免胸内压的骤减,使胸内压有一个缓冲、逐渐变小的过程,呼出气应逐步少许地、有节制地从声门中挤出,即采用微启声门、喉咙发出“嗨”声的呼气;③憋气应用于决胜的关键时刻,不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过程都作憋气。如跑近终点的最后冲刺、杠铃举起、摔跤制服对手的一刹那,可运用憋气。

12.简述机体对一次运动负荷刺激的反应特征。

【答案】在一次运动负荷刺激下,人体各器官系统将发生一系列反应。这些反应特征主要表现为耐受、疲劳、恢复、超量恢复和消退等机能变化:

(1)耐受:身体机能对运动负荷刺激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

(2)疲劳:在承受一定时间的运动负荷刺激之后,机体机能和工作效率会逐渐降低即出现疲劳现象;

(3)恢复和超量恢复:训练结束后,机能各器官系统的机能逐步恢复至运动前的相应水平,而且会超过原有水平;

(4)消退:这一训练效果保持一段时间后又下降至原有水平。要想持久保持训练效果,必须在上一次训练出现超量恢复的基础上及时安排下一次训练。

13.简述肺换气与组织换气的过程。

【答案】(1)肺换气的过程

当来自肺动脉的静脉血液流经肺泡毛细血管时,由于肺泡气中的PO 2高于静脉血中的PO 2, 而肺泡气中PCO 2低于静脉血中的PCO 2, O 2由肺泡扩散入血液,CO 2则由血液向肺泡扩散,由此形成了肺换气,从而使含O 2较少、含CO 2较多的静脉血转变为含O 2较多、含CO 2较少的动脉血。

(2)组织换气的过程

当体循环的动脉血流经组织毛细血管时,由于动脉血的PO 2高于组织中的PO 2, PCO 2低于组织中的PCO 2, O 2从血液中向组织细胞扩散,CO 2则从组织细胞向血液扩散,由此形成了组织换气,组织换气的结果是使流经组织的动脉血转变为静脉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