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为缓解就业压力,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引导大学生向基层、一线流动,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创业。但是,高校毕业生能力素质结构与基层需要不符、基层就业能力不足的矛盾阻碍了大学生流向基层。同时,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基层需要等问题也使得大学生在基层无法实现高质量就业。因此,理清大学生基层就业能力的含义和大学生基层就业能力现状,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大学生基层就业能力的建议,对促进人才向基层流动、在基层实现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在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选取北京市大学生村官为调查对象,利用“洋葱模型”构建了包含表层就业能力、关键就业能力和核心就业能力三个层次的大学生基层就业能力模型,并对大学生基层就业能力进行了综合实证研究。研究发现:
最为重要的基层就业能力是执行能力、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洞察力和心理素质能力;重要程度最低的基层就业能力是创新能力、认知能力和基本办公能力;基层就业能力中,大学生最为欠缺的是问题解决能力、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比较具备的基层就业能力有基本办公能力、执行能力、洞察力、心理素质能力和适应能力;
总体来说,在对基层就业能力的重要性评价上不同个体间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学生干部经历对大学生的基本办公能力、实践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具有显著影响;有兼职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和没有兼职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在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执行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院校毕业生在各项能力的水平上呈现显著性差异:211院校毕业生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较高;
对高校人才培养过程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对大学期间综合素养的提升方面认可度较高,但是对高校在其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专业设置、基层意识教育、就业指导方面的认可度较低。
基于以上研究发现,论文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议:通过问题情景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加强就业指导,特别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发挥毕业实习在提升学生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执行能力等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