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619社会学理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差序格局

【答案】差序格局一词是费孝通老先生提出的,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差序格局”深刻地概括了传统中国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极宫学术活力,因此引发了当代社会学家们的热烈讨论。

2. 科层制

【答案】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由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它是指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科层制特征包括:①内部分下明确,且每一成员的工作内容、权力及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②分科设层、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③量才录用,组织成员都具备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 ④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管理权与所有权分开; ⑤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范体系,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 ⑥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关系只是工作关系,公私分明。

3. 性社会学

【答案】性社会学是社会学与性学的交叉学科,是社会学在性现象这个特殊领域中的运用。性社会学有两个研究角度:①探索人类种种性现象中所包含着的、所反映着的各种社会因素; ②研究人类性现象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作用和运行机制。性社会学的最基本命题是:人类的所有性

,而是人所处行为,无论多么奇特和罕见,与人类的其他任何社会行为一样,并不是“生物本能”

的社会使然。

4. 政治社会化

【答案】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1958年,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海斯首次提出了“政治社会化”的概念。现在,政治社会化已经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政治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①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 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是现代民主制度运转的必要条件,否则,即使设计得十分精致的政治制度也会沦为一具空壳。

5. 潜功能

【答案】潜功能是指那些不明显、不为人们所预料的和不易为大多数人所认识的那些功能。默顿在“显在功能和潜在功能”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功能分析范式,此文被认为对推动功能主义的经验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6. 参照群体

【答案】参照群体是指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参照群体并非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它却被某一(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但是,有时候参照群体并非与所属群体同类。根据成员的不同参照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 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不同时期有可能发生变化。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7. 社会控制的度

【答案】社会控制的度,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行为限制的程度。

①社会控制度的只个维度:控制力度、控制刚度、控制网络致密度

②三者关系:力度、刚度、致密度既是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同时三者之间也应该有一个协调、祸合的关系。其中,力度和致密度是山社会预先规定的,刚度则是山社会控制实施过程的状况决定的。

③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角度:历史的角度、社会稳定的角度、社会成员自由程度的角度

④适度社会控制的意义

,其中第一个标准是定性标准,后两个标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标准(或称三个角度)

准是定量标准,可以建立一组社会指标体系,定量衡量社会稳定性和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以判断社会控制是否适度。只有当社会控制的力度、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都符合这三个标准时,整个控制体系才是适度的社会控制。

8. 舒茨(Aifred Schutz)

【答案】舒茨是美国社会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创始人。经典著作《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他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世界”与“自然世界”等同和按照自然科学模式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做法。他关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观因素,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实证主义所

,而是社会事实的意义。他主张社会学应置身于生活世界中,对互为主体性的人说的“社会事实”

们的微观互动过程进行研究,认识社会的结构、变化和性质。故他也把自己的现象学社会学称为“生活世界构成的现象学”。

二、简答题

9. 如何从冲突理论的视角出发理解经济全球化这一现象的实质?

【答案】(1)社会冲突理论的视角

①社会体系是一个各个部分都被矛盾联结在一起的整体。由于不可调和的冲突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因而社会变迁是必然的。

②社会冲突的根源不在于社会经济关系,而在于社会中权力分配的状况以及人们对权力再分配的欲望。

③社会冲突和变迁是社会的常态,不应将之视为社会的病态,并且社会冲突对于社会的巩固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2)全球化的实质

①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实现最优配置,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经济竞争也日益激烈。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促进了等级制的全球经济体系的形成。

②发达国家通过资本输出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通过小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冲击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系,使许多发展中国家接连发生债务危机、金融危机,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受到威胁。

③全球化是推动社会政治以及经济快速变革的中心力量,这些变革正在重新塑造着现代世界和世界秩序。民族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受到严峻挑战,全球化正在重组民族国家的权力、功能和权威。

但是,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国家卞权或民族国家也一直在调整自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现实。

10.简述合理的社会流动对于社会的协调作用。

【答案】合理的社会流动促进社会良险运行的协调作用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开放、动态的分层结构取代封闭、固定式分层结构,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①在分层社会中,存在着两类垂直差异:一种是由不同的地位规范(权利、义务)体现的分层地位之间的垂直差异; 另一种是由各层成员的社会表现和内在素质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垂直差异。

②尽管后者是从前者转化而来的,但这种转化是有条件的,这一条件就是社会成员长期固定于某一社会地位,即地位与成员之间存在着长期固定的联系。

(2)合理流动能够拓宽社会各层次之间的接触界面,有助于各层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联系,加强了社会整合程度。

①社会运行状态与社会整合程度有密切关系,而整合程度的高低取决于各个社会层次之间的关系和反映这类关系的层次之间接触界面的宽窄。

②社会流动可以分为一生中流动和代际流动,这两种流动都能有效地拓宽社会各层次之间的接触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