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613社会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城市化
【答案】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日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日在总人日中的比重上升。城市人日比重上升、农村人日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也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
2. 社会指标
【答案】社会指标是指一定社会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特征,是衡量社会状况的尺度,是预测社会后果的重要手段。社会指标具有具体性、定量性、易于解释性、时间性、综合性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特点。
3. 索引性表达
【答案】索引性表达是指日常沟通行动“依赖于对意义的共同完成且未经申明的假设和共享,就其意义而言,它是完全依赖于其情境的,也即它是由情境限定的。日常生活中的索引性知识”
表达,尽管模糊和不精确,却不妨碍社会互动的进行。索引性表达是加芬克尔在《常人方法论研究》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4. 文化震惊
【答案】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文化发展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交流。文化震惊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地区之间也会发生。这是一种客观现象,无善恶之分,但对文化震惊的处理却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后果。处理不当可能发生盲目排外,得当的话则可以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
5.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答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韦伯的代表作,这本书是韦伯对现代理性资本主义精神进行详细分析的伟大著述。这本书通过自由劳动之理性组织、法律、行政机构、理性主义等中介变量,层层分析,阐述宗教伦理这种神秘的力量如何产生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精神气质,论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亲和性。
6. 社会制度(社会设置)
【答案】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
它是社会行动所发生的重要的结构框架。它既不是某个单一的规则或办事程序,也不是针对全社会总体的社会根本制度,而是特定的社会活动、经济生活等具体的活动领域中,支配人们行动的规范系统。社会制度的构成包括:①社会价值观; ②社会规范体系:③权威与地位结构; ④社会机构与设施。
7. 性社会学
【答案】性社会学是社会学与性学的交叉学科,是社会学在性现象这个特殊领域中的运用。性社会学有两个研究角度:①探索人类种种性现象中所包含着的、所反映着的各种社会因素; ②研究人类性现象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作用和运行机制。性社会学的最基本命题是:人类的所有性
,而是人所处行为,无论多么奇特和罕见,与人类的其他任何社会行为一样,并不是“生物本能”
的社会使然。
8. 集体行为
【答案】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人脱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低的行为。它与“制度化行为”或“常规化行为”相对,而不是与“个体行为”相对。制度化行为是指接受稳定的、共同的角色期待指引的行为,又称常规行为。
9. 参照群体
【答案】参照群体是指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参照群体并非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它却被某一(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但是,有时候参照群体并非与所属群体同类。根据成员的不同参照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 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不同时期有可能发生变化。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10.代差
【答案】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差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代差是
,是下一代对上一代文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代差是社会文化在“遗传”过程中的“变异”
化的扬弃。对代差的性质要做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肯定代差两方中的任何一方,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简答题
11.简述晏阳初的“愚贫弱私论”。
【答案】晏阳初认为,中国的平民普编都具有“愚、贫、弱、私”四大疾病,这是定县调查研究的结论。
,是指那时中国最大多数的人民不但缺乏知识,甚至目不识丁,他们普遍认为读书所谓“愚”
,是指中国最大只是“读书人”的事,与普通老百姓无关,他们中80%以上都是文盲。所谓“贫”
,是指中国最大多数人民是无多数人民的生活贫困,不少人是在生与死的夹缝里挣扎。所谓“弱”
,人民的生死存亡只得付之天命,所谓科学治疗、公共卫生根本谈不上。所庸讳辩的“东亚病夫”
,是指中国最大多数人民不能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和公民常识,可说是“一盘谓“私”
散沙”。
因此,主张“以文艺教育以救愚,以生计教育以救穷,以卫生教育以救弱,以公民教育以救私”使农民人人都成为“有智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的新民。
12.简述关于社会分层现象的功能论与冲突论的不同解释。
【答案】社会学对社会分层的研究有两大理论传统。一个是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渊源的冲突论,一个是以韦伯三位一体分层理论为渊源的功能论。
(1)冲突论一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①马克思的阶级理论认为阶级是人们在所有制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是基于社会差别的不平等,而且阶级关系是一种稳定的不平等,个别社会成员的社会流动不足以从总体上改变稳定的阶级格局。在资本主义的社会条件下,个人的努力很难弥补人们在竞争起点上的不足,各个阶级业己存在的壁垒构成了它们互相流动的障碍。
②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
a. 阶级的含义
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
一个集团的劳动。”这一定义表明,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b. 阶级产生的条件
第一,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
第二,阶级的产生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相联系,私有制使得对剩余产品的剥夺和占有成为可能。
③阶级的内部关系和发展
同一阶级的社会成员具有同样的经济地位和共同利益,具有共同行动的可能性。而阶级共同行动能力则与它是否成熟相联系,判断一个阶级是不成熟的“自在阶级”还是成熟的“自为阶级”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阶级意识,二是阶级的组织化程度。
④私有制社会的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⑤阶级的历史发展趋势
阶级现象最终将随着私有制的铲除,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而消亡,阶级消亡意味着人类最终能够消灭社会不平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