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西农业大学政治理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备择方案设计
【答案】备择方案设计是指设计供决策者用来解决政策问题、达成政策目标的手段、措施或办法的行为。政策方案设计一是解决政策问题的关键性步骤,具体可以分两步走:①进行政策方案的轮廓设想:②对政策方案加以细化。
2. 推断统计
【答案】推断统计是指通过对样本的统计,来推断或估计总体的分布特性。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统计对象往往相当复杂,数据量较大,因此一般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有代表性的样本,然后通过样本来推断总体的特征。在推断统计的基础上,管理者做出解释、预测或估价。
3. 全体一致规则
【答案】全体一致规则,又称“一票否决制”,是指所有拥有投票权的直接决策者都对某项政策方案投赞成票,或者至少没有任何一票反对的情况下,政策方案才能转化为正式的公共政策。全体一致规则有四个基本特征:①一票否决; ②“帕累托最优”,该方案必须对所有决策者的利益来说都是最佳方案,都是令人满意或者至少是可以接受的; ③决策成本过高; ④鼓励“策略行为”,如:讨价还价、弃权。
4. 政策目标确定
【答案】政策口标确定是指在公共政策基本思想的指导下,选择好政策目标,确定政策制定和实施所要达到的社会效果的过程。政策目标确定面临的困难有:①价值因素:②政治因素; ③多目标间的冲突。
5. 志愿失灵
【答案】志愿失灵是指第三部门无法有效率地配置公共商品或服务的现象。对于第三部门作为解决社会问题途径的缺陷,莱斯特. 撒拉门从第三部门作为一个志愿部门的角度将其总结为“志愿失灵”。按照该总结,“志愿失灵”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与政府途径相比,单纯依靠第三部门一般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第三部门的这一缺陷实际上在市场失灵部分己经有比较充分的说明。与政府部门相比,第三部门主要依靠自愿的方式来筹集资金。
(2)与政府途径不同,第三部门中所提供的志愿性服务在分布上可能具有不平衡性。志愿组织或者捐助者的偏好可能会导致第三部门所提供的志愿性服务在地域或者人群的分布上具有不平衡性。
(3)第三部门中的志愿组织很可能会受到其捐助者过多的影响,从而将违背民主原则的家长制作风带入其服务过程中。
(4)第三部门可能会山于不能吸引到优秀的专业人才而制约其服务能力。与缺乏足够资源的支持类似,志愿组织在吸引专业人才加入方面往往也存在困难。这种困难也成为制约志愿组织活动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6. 事实分析
【答案】事实,简单地说就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事实分析,要对社会的事物、事件、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进行描述、观察、计数、度量与推理。在公共政策分析中,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的,人们往往按照经验的方法,对客观现实进行一定因果关系的描述性研究。比如,人们可以真实地描述公共费用的多少以及使用情况等。由此提供给政策分析的信息,往往是描述性信息。所以事实分析中最重要的是尊重客观实际,排除一切主观干扰。
从政策分析的研究角度来看,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必须搞清楚。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客观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但在描述事实时,不论是判断、推理还是分析、综合,都离不开价值趋向的引导。同样一个客观事实,人们在观察上明显地表现出主体的价值观。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事实,是具有价值的事实。
7. 公共政策合法化
【答案】政策合法化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包括决策主体合法、决策程序合法、政策内容合法等内容。
8. 公共问题
【答案】公共问题是指影响超出了当事人范围,波及到非直接相关的群体,受到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按社会生活领域的不同将公共问题分为政治、经济、社会(狭义)和文化等领域的问题。
二、简答题
9. 你是如何理解领导的? 领导与管理有什么不同?
【答案】(1)领导的含义
领导是指领导者在各种环境中系统地影响组织成员行为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是与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确立过程。领导的基本功能包括三个方面:①确立发展方向和前进目标; ②聚合追随者; ③动员和组织群众。有效的组织领导取决于个人的特质、行为方式、方法与艺术、外在环境等诸多因素。领导的影响方式包括:①合法的要求; ②制约的服从; ③强迫; ④理性的说服; ⑤理性的信任; ⑥鼓舞的诉求; ⑦教导; ⑧个人认同; ⑨改变情境; ⑩决策认同。
(2)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领导职能与管理职能、领导者与管理者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者的区别在于: ①管理与领导对主体的要求不同。领导者主要是主持组织积极变革,开拓新的局面,通过引导、影响、激励等方式,为群体或组织系统确立目标,指引方向,创造优势。所以,领导要求做正确的事情。而管理者则以维持群体或组织的动态稳定为主,通过经营、安排、分配等方式,为群体或组织系统活动选择工作方法,使群体或组织维持原有秩序,完成组织的任务日标,关注正确地做事情。
②管理与领导的客体不同。管理的客体是由原材料、人员、资源、土地、设备、顾客和信息等要素构成的“资源系统”,领导的客体主要是人。作为管理客体的人与作为领导客体的人又有所区别。管理客体的人,主要是在工作中处于第一线的技术工作者、操作者; 领导客体的人,主要是综合素质较高的、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管理者。
③权力的构成不同。管理者的权力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和强制性权力基础上,要求组织中的对应成员服从指挥,听从调度,按既定的规程办事。领导者的权力除了包含上述因素外,更多的是建立在个人的人格魅力及领导艺术之上的,被领导者是自觉、自愿的跟从,并朝着组织目标奋斗。
④管理和领导注重的内容不同。管理更多的注重具体的生产过程中的工时研究,注重正式的规章制度,强调刚性。而领导则注重领导者对人的影响和引导,重视人的需要、情感、兴趣、人际关系的社会属性,强调柔性。管理重在对决策的执行、实施,领导重在对决策的制定。
⑤管理与领导的结果不同。管理的结果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预期计划、维持秩序,使企业能正常的运转; 而领导的结果却是引起变革,通常是剧烈的变革,并形成非常积极的变革潜力。
10.试说明不同政府预算制度的特点及优缺点。
【答案】政府预算制度主要包括传统预算制度、以达成经济政策任务为目标的复式预算、以实现科学管理效果为目标的绩效预算、设计计划预算和零基预算。其特点及优缺点分别分析如下:
(1)传统预算制度
①传统预算制度的特点:原则上是“量出为人”或“收支平衡”,内容上旨在将国家一切收支全部编入单一预算之内。
②传统预算制度的优点:人民的代表很容易了解国家财政的全貌,以便监督政府活动。
③传统预算制度的缺点:a. 预算科目的分类不能对年度政务活动提供正确的记录; b. 支出按机关类别编列,并非按政府提供服务的性质,要具体计算政府某项服务的成本几乎不可能; c. 各种费用不按性质区分,即对经常账目与资本账目不加区别,在政府经济活动扩张,对社会经济影响大时,该缺点十分严重; d. 坚持预算平衡原则,而且以税收应付政府支出,但政府收入随经济循环变动,而政府支出在萧条时期需要大量增加,如果每年维持平衡,则经济不稳定程度就会增加。
(2)复式预算制度
①复式预算制度的特点:a. 以预算作为挽救经济危机和发展国家经济的工具; b ,放弃预算的逐年平衡,而改采用按经济的景气循环同期的预算平衡原则; c. 虽给予政府财政政策以弹性,但依国家资本状况的变化,以衡量财政健全与否的原则依然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