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山西财经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801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不变资本

【答案】不变资本是“可变资本”的对称,是指体现在生产资料(厂房、机器、原料等)中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经过工人的具体劳动,其价值一次全部地或逐步地被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增大其原有价值,因此称为不变资本。

根据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不变资本又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包括厂房、机器、设备、燃料、原料和辅助材料等)的那一部分资本,其价值只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并不改变它原有的价值量,因而是不变资本。另外,不同的生产资料,其价值转移方式不同。一般而言,作为投入物的原料、燃料等,一次消耗完毕,其价值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这部分资本为流动资本; 而厂房、机器、设备等,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多次使用,其价值是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的,属固定资本。

与可变资本不同,不变资本不是剩余价值的来源。而是剩余价值吸收器,是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

2. 消费信用

【答案】消费信用是指工商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消费信用的方式主要有赊账、分期付款和发放消费信贷等等。赊账是利用结账信用卡,凭信用卡先购后支付。分期付款是消费者购买商品后,先支付部分现款,然后根据签订的合同,分期加息支付余下的贷款。在货款未付清前,商品所有权属于卖者。分期付款多用于耐用消费品的交易。根据接受贷款的对象不同,消费信用可分成两类:一是买方信贷,银行直接对商品消费者发放贷款; 二是卖方信贷,由银行凭分期付款单据并以此作抵押,对销售商品的企业发放贷款。消费信贷是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向缺乏货币购买力的消费者提供贷款的活动,是推销商品、扩大销路、刺激需求的手段。

3. 布雷顿森林体系

【答案】1944年7月,联合国的44个代表国参加了在美国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建立了旨在稳定国际金融、改善国际贸易环境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建立了以美元为中

心的货币体系,这一体系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有四点内容:

(1)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2)确立了国际储备资产。

(3)协助会员国调整国际收支,

(4)取消正常账户交易的外汇管制,具体包括:

①实行美元与黄金挂钩。规定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美国政府承担各成员国政府或中央银行用所持有的美元按此固定比价无限制地兑换黄金的义务。

②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规定各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建立固定的比价关系。市场汇率的波动只能在这一比价上下1%的幅度内浮动。如果波动幅度超过这个范围,各国政府有义务干预市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日益相互依存的时代。但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缺陷:它以一国货币(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因为只有靠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散到世界各地,使其他国家获得美元供应。但这样一来,必然会影响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机。而美国如果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就会断绝国际储备的供应,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这个矛盾导致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完全崩溃。

4. 区域结构

【答案】区域结构是指一国范围内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状况与相互关系,它涉及经济增长要素的空间分布。

我国的区域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总体上看,呈现出东、中、西三大地区总体分布。各地区都有不同的特点:东部地区的经济和产业发展主要是依靠市场拉动,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中实现产业的更新换代; 中部地区具有“承东继西”的重要战略地位,但经济发展的弱势也较明显,不仅是资源潜力发挥和利用不够,即使在产业开发上,也缺乏合理化、高度化,产品加工度和附加值也不太高; 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其中两个问题至关重要:一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保护环境。

5. 银行信用

【答案】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存款、放款等形式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银行信用是适应产业资本循环周转和再生产运动的需要而产生的。银行通过借贷关系,将再生产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和社会上的闲置货币集中起来,再把它们贷给需要货币资本的企业。银行信用具有以下特点:

(1)银行信用的实质是银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

(2)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

(3)银行信用有可能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信用的规模和范围。

(4)银行信用在信用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6. 资本有机构成

【答案】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构成可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方面考察。就物质形式来说,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它们所需的劳动力数量的比例,就是资本技术构成。它反映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就价值形式来说,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就是资本价值构成。资本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两者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故称资本有机构成。在不同部门、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资本有机构成是不相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愈高,则不变资本的比重愈大,可变资本的比重愈小,从而对雇佣劳动的需要就相对减少,并导致利润率下降的趋势。

二、论述题

7. 如何理解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相对过剩人口形成和平均利润率下降?

【答案】(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相对过剩人口形成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社会总资本中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的比例会发生变化,可变资本部分相对减少,不变资本部分相对增加。因而,随着资本的增长,资本总价值中转化为劳动力的部分递减,转化为生产资料的部分则递增。

因为对劳动的需求不是由总资本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总资本中可变部分的大小决定的,所以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它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按比例地减少。对劳动的需求,同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减的速度减少。

从表面上看,总资本的可变部分的相对减少,好像是由于工人人口的绝对增长总是比可变资本增长得快。但事实是,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

这种人口过剩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相对于资本增殖需要而言的人口过剩。

(2)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平均利润率下降

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目的。在现实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表现为利润率。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不断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这必然会导致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剩余价值必然表现为不断下降的利润率。

由于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有机构成的变化不仅发生在个别生产部门,而且是在一切生产部门或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部门发生,因而,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导致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基本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