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17政治学基础之《政治学原理》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 摘要
一、论述题
1. 概括政治学的基本内容,试述构建中国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
【答案】(1)政治学的基本内容
政治学的内容,是随着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政治现象的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的,就目前来看,政治学的内容已相当丰富和广泛,按照不同的原则,可以对这些内容作不同的构成分类:
①按照政治学研究的世界观和力法论来划分,可以把政治学划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两大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即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的政治研究,或者是以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对政治进行的研究。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之外的各种政治学理论、观点和方法。
②按照政治学的功能来划分,可以把政治学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类。理论研究的作用在于为人们全面、深入认识政治及其发展规律提供理论、观点、原则和方法,并且为政治学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政治原则。应用研究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和规范实际政治活动。
③按照政治学研究的角度和层次来划分,可以把政治学划分为宏观政治学和微观政治学。宏观政治学从政治群体以上的政治现象入手作政治研究; 微观政治学以个体政治人为研究对象。
④按照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状况来划分,可以把政治学分为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静态研究主要指对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的研究; 动态研究主要指对政治行为、政治过程及社会政治发展变化的研究。
⑤按照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来划分,把政治学划分为规范的政治学和实证的政治学。规范的政治学,即以哲学和规范研究的方法,以逻辑的解释、思辨和证明说明特定政治价值含义的政治学研究; 而实证的政治学,是按照政治学研究和实际政治生活的需要,提出研究的假设和命题。
⑥按照政治学研究的领域来划分,把政治学的研究划分为若干内容结构。即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比较政治、国际关系、政治理论、公共政策和公共行政、政治经济、政治学方法论等等。
(2)构建中国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政治学无疑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①从研究领域来看,我国政治学主要有七方面的研究领域,即政治理论、中国政治、比较政治、公共政策、公共行政、国际政治、政治学方法论。
②从我国政治学的高等教育体系来看,目前大体上是按照政治学理论、政治制度和国际政治这三
大类来划分政治学的基本内容的。具体来说:
a. 政治学理论。主要包括政治学原理,马恩列斯政治学经典著作研究,毛泽东政治学经典著作研究,邓小平政治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等等。
b. 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中国政治制度史、外国政治制度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等等。在政治制度研究中,包含着比较政治的研究,其中包括比较经济政治研究、比较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分析、比较公共政策等。
c. 国际政治。主要包括国际政治理论、国际政治方法论、国际组织、国际法、国际战略研究、外交学、区域政治和各国政治研究、世界政党研究、国际关系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政策,以及国际政治的交叉学科研究如国际政治经济学、生态国际政治学等等。
③在政治学的学科体系方面,我国政治学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学科体系,并且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我国的政治学学科体系现有基本框架是以政治理论,、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学和国际政治学为主干而建立的。
④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方面,系统研究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政党学说、政治文明学说,邓小平政治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政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形成了阶级分析、国家分析、权力分析、利益分析和经济关系分析为逻辑起点的政治学基础理论,并且在政治学方法论方面取得进展。
⑤就目前我国政治科学发展的状况来看,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政治学科的研究正在逐步发生转变,体现在:政治学科从研究政治学一般理论和知识,向研究中国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理论和知识的转变,政治学者努力从我国政治实践出发,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析和提炼我国的政治学理论和知识,并且进行对策研究; 从对于政治思想和政治合法性的阐述和论证,逐步扩展向国家治理和战略管理的研究分析; 从宏观研究,逐步向包含中观、微观研究的方向转变; 从单一学科的研究,转向多学科和多方法的研究。
2. 试述资本主义产生的社会政治条件。
【答案】资本主义产生的社会政治条件包括:
(1)资本主义是在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产生和形成的。
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萌芽于西欧社会。到11世纪,西欧社会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 a. 生产工具逐步改进,铁犁和马得到普遍使用;
b. 农业耕作技术不断进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在此基础上,生产分工越来越细致;
c. 手工业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改进,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和商品经济关系;
d. 商品的交换形成了对于货币的需求,在交换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货币关系。 ②14世纪,欧洲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分工的深化和贸易货币关系的发展,使得欧洲城市经济中的行会式的生产组织方式逐渐成为商品经济的障碍,为适应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在城市经济中发生了生产方式的组织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首先在工商业发达的地中海沿岸城市
中出现,它的基本实现途径:
a. 手工业作坊主摆脱行会制度的束缚,以雇佣劳动作为自己的主要生产方式,把帮工和学徒变成了雇佣工人,从而使自己由作坊主转变成了资本家:
b. 商人控制手工业,把自己的商业资本用于手工业生产,使之转化为工业资本,并且与手工业劳动者签订雇佣合同,自己成为资本家。
西欧城市中这种以资本运行和雇佣劳动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方式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形成。
(2)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确立过程可见,这一生产关系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①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有;
②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③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劳动的方式进行,劳动力本身也是商品,资本家以劳动者的市场价格购买劳动力,雇佣劳动者在交换过程中不具有人身依附关系,而具有出卖自身劳动力的自由权利; ④资本主义生产以交换和货币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必要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与封建生产关系相容的一面,集中体现在它们都是以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为所有制形式的,这就决定了它能够在不根本改变私有制的前提下,而仅仅通过改变私有制的经营方式得以生长,同时,它能够直接在经济领域发生和发育,这就决定了它可以在不首先触动封建国家政权的条件下得以发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封建生产关系的这些相容性,使得它能够在封建社会中得以孕育、发生和形成。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一种适应生产力要求的新兴生产关系,又具有与封建生产关系相互矛盾,乃至不相容的一面,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成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封建生产关系的矛盾性的一面逐步突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它在与封建生产关系的矛盾和斗争中呈现出强盛的生命力,不断侵蚀和瓦解着封建生产关系。到16-17世纪,封建生产关系在西欧国家己经趋于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在英国等国家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就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
在此社会经济政治基础上,资本主义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