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南民族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从比较的视域来理解后殖民批评者是在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夹缝中寻找各种机会的文化精英?
【答案】从比较的视域来理解后殖民批评者是在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夹缝中寻找各种机会的文化精英,具体如下:
(1)从比较文学跨民族、跨文化、跨国界的视域来看,他们在文化身份上既不属于第一世界,又不属于第三世界。
(2)后殖民批评者绝对不愿意返回第三世界那方贫穷的故土定居,如果归返故土做短期的讲学,他们在知识结构及学术身份上所凭借的是西方,他们是受聘于宗主国的西方教授,在本土大学开设学术讲座时颇显一种傲J 漫,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第一世界的代言人。
(3)在西方学界,后殖民批评者又转换身份,摇身蜕变为来自第三世界的非主流人物,是第三世界的代言人,并且非主流得相当彻底,凭借故土的落后、贫穷与边缘化向第一世界挑战。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的背景及其普世主义的原则下,落后、贫穷与边缘化就是一种充足的理由,他者给予的同情正是在这一充足理由下可以获得。
因此,后殖民批评者是在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夹缝中寻找各种机会的文化精英,文化身份的转换相当复杂。
2.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案】(1)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是“他者”的形象即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如“近代中国文学中的西方形象”、“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等
(2)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三层含义
①它是异国的形象;
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
③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
其中第二点是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重点,即注重研究创造出了形象的文化。
(3)比较文学形象学对“他者”的研究不能只局限在作家作品,而必须伸展到历史、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它不仅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也是跨学科的。形象学研究的日的不仅在于揭示一个作家、更在于揭示一种文化在言说“他者”时所特有的规律、原则和惯例。
3. 什么是本土主义?
【答案】(1)本土主义是指一种与西方中心主义相对立的、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或者称为文化保守主义。
(2)本土主义主张坚决抵制西方中心主义,力图维护自身本土文化的“纯洁”和“本源”的特色。这种本土主义主张一种危险的“种族分裂论”,它强调民族与民族之间具有所谓的“不可通约性”,并且把它视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3)本土主义实质上既是一种文化孤立主义,又是另一种文化中心主义。
4. 中国比较文学正式建立的突出标志是什么?
【答案】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正式兴起,是在20世纪的20年代到30年代。
(1)最为突出的标志是比较文学讲座与课程的开设
①从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获硕士学位归来的吴必,积极提倡比较文学,并于1924年在东南大学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②1929年12月,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瑞恰慈应邀于清华大学外文系讲授“比较文学”,重点介绍比较文学理论与翻译。这是中国大学中首次正式以“比较文学”为名的课程。
③清华大学外文系外籍教师瞿孟生根据瑞恰慈的观点写成了第一本《比较文学》教材。同时,清华大学中文系也开设了“当代比较小说”、“佛教翻译文学”等具比较文学性质的选修课。
④除此之外,北京大学、燕京大学、齐鲁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公学、岭南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开设了类似的课程。中国的比较文学学科从此正式诞生。
(2)第二个标志是一批研究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的著作与论文相继出现
①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家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由傅东华翻译,这是中国第一本比较文学译著。
②陈寅惜于1932年的一篇文章中对牵强附会的比较痛下针硬,认为:盖此种比较研究方法,必须具有历史演变及系统异同之观念。
③1935年,吴康的《比较文学绪论》一文发表,这是中国学者第一篇关于比较文学理论的论文。
④1937年,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梵. 第根的《比较文学》由戴望舒译出。
(3)一批高质量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陆续问世,其中尤以影响研究与译介学研究的成果最为著名,体现了学科初兴之际难能可贵的求实倾向。
5. 为什么说译介学应是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答案】译介学的理论属性因时代、理论层面或视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当代译介学研究的特点是以文化转向为理论背景、强调理论渗透、注重跨学科整合以及宏观的文化整合阐释。其特点呼应了当代学术主流,主要从方法论入手,强调科学范式的学科整合能力、宏阔的理论视野和深邃的理论背景。
(2)译介学本身也具有工具性,因为它可以为多元文学世界提供文本平台。
(3)从本体论的另一个角度看,译介学本身亦具本体性,因为由于译者的介入,翻译本身也是一种别具深意的异质文学对话。
(4)译介学也是知识性的,因为由于文本流播、文学对话及其知识之互通有无,异质文学的
融摄抑或共通、共同、共享才成为可能,并且,译介学本身即是一套知识体系,也是一种知识贡献。
因此,译介学应是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6. 译介学之文学交往实践作为一种理性行为,可分为哪四种类型?
【答案】(1)目的性行为
又称工具性行为,指有明确目标取向的、因果地介入文学文本的一种合理的行为,因此这种行为对应于文本世界。在这种行为中,原文和译本各有目的并互为日的。
(2)规范调节行为
是指参与文学译介这种交往实践的交往双方受共享价值约束的行为,对应于社会价值规范,要求原作者严格遵守源语文化及文学的共享价值,同时要求译者也须严格遵守宿语和源语文化及文学的共享价值。
(3)译介主体行为
是指译者作为文学译介的主体主动表现自主和主观意识的行为,对应于主观世界,可直接产生翻译策略的“归化法”,并且以互动的方式与每个参与者(如原作者和译本读者)发生联系,使他们互为主体,共同能动地参与这种交往实践。
(4)交往行为
是指以语言为媒介、通过符号互动与交往实践、达至相互理解的行为。这种行为以反思的方式对应于文本、社会与主观世界,遵守交往双方共享价值规范,这些规范体现了作者与译者之间对对方行为的期待。
二、论述题
7. 文类学研究的范围和对象有那些? 举例说明。
【答案】文类学研究的范围和对象主要有:
(1)对于文学分类及其分类标准的比较研究
文学作品样式划分的标准,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差异性是很大的。中国文学现在流行的有两种分法:三分法,即文学的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 四分法,即小说、诗歌、戏剧、散文。西方文学对文学的分类要简单得多,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基础的三分法一直是其最主要的分类方法。
在西方文学史上,柏拉图第一次把文学分为三种:诗歌和故事共有两种体裁:一种完全通过模仿,即悲剧与戏剧; 另外一种是诗人表达自己情感的,酒神赞美歌大体都是这种抒情诗体。第二种是二者并用,可在史诗及其它诗体里找到。
(2)对于各种文类自身特点的比较研究
各种文类一旦定型,便具有稳定的结构以及与之相应的特点。由于文类的种类繁多,相互之间又相互交叉重叠,所以这种研究极其复杂。“缺类”现象是这类研究中的一个特殊情况,它是从相反方面肯定不同文化、民族中独特文学形式存在的独特性与合理性,并且为了解潜藏在“缺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