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黑龙江大学040高等教育管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学校组织

【答案】学校组织是旨在达成教育目标的社会单位。它包含目标、结构、教学及行政措施三部分。目标包括内在(为实现教育口的而制定)和外在(为配合社区发展或满足社区成员需要而制定)两种。结构是为配合实现目标而建立,典型的学校组织机构包括教务、训导及总务。教学及行政措施根据口标,在结构中推行。传统学校组织口标明确、结构稳定、教学及行政措施有限; 现代学校组织目标增加,结构易变,教学及行政措施纷繁。现代学校组织面临的问题主要有:①组织结构失调,即目标与结构的差距影响目标的达成,未能满足学生就业指导的需要,未能充分发挥教育的未来导向功能,常表现为学生行为问题; ②学校内外目标的整合问题,常受两种因素影响,一为内外目标的性质与内容是否一致,二为学校工作人员问题; ③教师角色与权威问题。

2. 教育行政组织

【答案】教育行政组织是指依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令以及规章制度等,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机构。教育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即按其行政主体或者按其所拥有的权限和所管辖的范围,可分为国家教育行政组织与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其主要特征有:①教育行政组织是国家性质的社会组织,为国家权力所支持; ②教育行政组织具有严密的体系性。

3. 教育理论

【答案】教育理论是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理性认识的成果,教育科学知识的总和。它与“教育实践”相对,表现为以独特的范畴、术语、逻辑,描述教育事实或教育现象,揭示教育特征或教育规律,论述教育的价值取向或行为规范。教育理论有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各种基本操作程序、规则,以及各种教育流派等形态,有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之别。教育理论的特性主要有:①实践性。适应教育实践的需要,可从教育实践经验中抽象出来,又可指导、运用于教育实践,在新的教育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②历史性。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理论的内容和结构不同。一定的教育理论是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教育实践具体能动的反映。③继承性。每个时代的教育理论都批判地吸收前人有价值的内容,是人类认识教育的共同结晶。

二、简答题

4. 教育预测有哪些基木的类型?

【答案】教育预测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司一以对教育预测作如下的划分:

(1)宏观教育预测与微观教育预测

①宏观教育预测,是根据教育与社会、经济、科技、人日等的联系,从全局上对一个国家、地区、部门教育发展的总体预测。预测内容包括教育制度、教育结构、教育功能、教育形式、教

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等。

②微观教育预测,是指对教育发展的局部问题的预测。它包括对学校某方面发展的预测、教育某方面问题的预测和个人教育前途的预测等。

(2)定性教育预测与定量教育预测

①定性教育预测,又称直观判断教育预测。它是根据已知的教育发展规律,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教育发展的趋势作出定性判断和推测。定性教育预测的特点是简便、易行,而缺乏精确性。

②定量教育预测,是根据教育发展过程中因素间的数量关系,利用各种数量化工具,通过建立教育预测的数量化模型,来预测教育发展的数量规律。定量教育预测的特点是预测结果明确. 但预测过程比较复杂。

(3)短期教育预测、中期教育预测和长期教育预测

按照教育预测时间的长短来分类,教育预测可分为短期教育预测、中期教育顶测和长期教育顶测。一般短期教育预测的时限定为五年之内,中期教育预测的时限定为五年到十年,长期教育预测的时限定为十年以上。

(4)单一法教育预测和结合法教育预测

①单一法教育预测,是指在进行教育预测时,仅采用一种方法的教育预测方式。

②结合法教育预测,是指在进行教育预测时,同时采用多种方法的教育预测。在教育预测的实践中,使用结合法教育预测能够有效地提高预测的可靠性。

(5)单对象教育预测和多对象教育预测

①单对象教育预测,是指对单一教育预测对象发展的预测。

②多对象教育预测,是指同时对多个教育预测对象发展的预测。

5. 实施学校计划过程中的控制和协调要求各有哪些?

【答案】(1)控制及其要求

控制是学校管理者为保证实际上作与学校的计划相一致,或为使人们的行为遵循规范,所采取的监督和矫正等管理行为。它的目的是指出偏差,以便纠正错误,并防止重犯。它具有收敛性特征,即引导所有工作纳入规范轨道的功能。

对控制活动的要求如下:

①围绕目标和计划进行;

②建立严密的组织机构加以保证,明确各部门的和每个人的职责,这是控制得以明确、连续进行的组织基础;

③控制要及时,迅速发现问题并立即加以纠正;

④对待计划要有适度的灵活,内外部情况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对控制的目标和方式方法进行合理的调整;

⑤控制措施要有一定的力度。

(2)协调及其要求

协调是为了完成计划和实现目标,对各项工作及各位人员的活动进行调节,使之同步,互为依托。协调的目的是要减少矛盾,把内耗降到最低的程度。

协调要遵循的原则如下:

①全员参与的原则。必须使所有人员都了解学校的目标、计划及与其他人员的工作关系,树立与他人配合工作是自己的职责而不是额外负担的观念,从而自觉、主动地搞好协调。

②有效沟通的原则。沟通是进行协调的基本手段。有效沟通,一是指要有效能,即能够达到所要达到的目标:二是指有效率,即能够迅速实现协调的目的。

③及时协调的原则。在制定工作计划时就应该考虑各项工作会有什么协调关系,并提前拟订方案和措施。在执行计划过程中管理者应对可能发生的问题保持警觉,一旦发现就以适当的方式迅速处理,不要等积累成山再采取行动。

④连续性原则。要追随工作的发展不断协调。

⑤直接接触的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管理者在协调各个部门或各个人员的上作关系时,一般情况下应与被防调者直接见面; 二是尽可能使几方被协调者直接见面。

6. 简述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上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于西方国家,由皮奥里和多林格创始。70年代中期后,戈登、爱德华兹、卡诺等进一步发展了皮奥里和多林格的理论。他们通过历史分析,系统地说明了劳动力市场的划分过程及其特点,说明不同的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受到不同的待遇,阐明了劳动力市场划分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使之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反对人力资本理论关于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成正比例关系的观点,认为劳动力市场分为两部分,即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

(2)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认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是有许多区别的。

①在卞要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是比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正比例关系基本上是成立的,但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是比较低的,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正比例关系是不成立的。

②在种族方面,劳动力主要市场是由白人占据统治地位,这个市场工资待遇较高,就业机会多,工作比较保险,而次要市场则不然,次要市场大部分是黑人劳动力,工人工资待遇低,容易失业,没有工作保障。

(3)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使用教育文凭,将工人分配到不同的劳动力市场是资本家阶级分化工人、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有效手段。它断言,西方国家政府为青年及低下层失业者举办的各种培训不能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 不能增加他们的收入,因为这些人都被困于机会有限的次要市场,培训与就业和工资收入没有多少联系。

总之,这一理论认为,受教育程度与劳动工资的关系在主要劳动力市场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但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对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正相关关系是持怀疑态度的,进而论证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有把劳动力分到不同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劳动力在不同的劳动市场受到不同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