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民族大学普通生物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景天科酸代谢途径(CAM 途径)和CAM 植物。
【答案】景天科酸代谢途径又称CAM 途径,景天科、仙人掌科等科中的植物,夜间固定
产生有机酸,
白天有机酸脱羧释放
剑麻、兰花、百合、仙人掌、荟芦等。
2. 隔离。
【答案】隔离是指在自然界中生物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3. 常规绝灭。
【答案】常规绝灭是指生命史中各个时期都以一定的规模经常性地发生的绝灭,表现为各分类群中部分物种的替代,即新种的产生和某些已有物种的消失。
4. 能量流动。
【答案】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的起点、总能量和流动渠道)。
5. 组织。
【答案】组织是由一种或多种细胞组合而成的细胞群体,在机体中起着某种特定的作用。脊椎动物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四种基本组织。
6. 上位子房。
【答案】上位子房是指花萼、花冠和雄蕊着生点都排在子房的下面的结构。这样的花称为下位花。
7. 细胞连接。
【答案】细胞连接是指细胞膜在相邻细胞之间分化而成特定的连接。
8. 基因调控。
【答案】基因调控是指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进行的调节。
进行固定,这种与有机酸合成日变化有关的光合碳代CAM 植物是指具有CAM 途径的植物。谢途径称为景天科酸代谢途径;常见的CAM 植物有菠萝、
二、简答题
9. 何为临界夜长? 假如某一短日植物的临界日长时Bh ,请判断下列光周期情况下该植物能否开花,并说明其原因:
(1)14h 光照+10h黑暗。
(2)12h 光照+12h黑暗。
(3)12.5h 光照,随后11.5h 黑暗,并在第17h 给以一次红外闪光。
(4)11h 光照,随后13h 黑暗,并在第16h 依次给以一次红光闪光和一次红外闪光。
(5)10h 光照,随后14h 黑暗,并在第15h 给以一次红光闪光。
【答案】临界夜长是指在昼夜周期中短日植物能够开花所必需的最短暗期长度,或长日植物能够开花所必需的最长暗期长度。某一短日植物的临界日长是13h ,开花决定于暗期的长度11h , 而不是光期的长度。将短日植物放在人工光照室中,只要暗期的长度超过临界夜长,不管光期有多长,它就开花。
(1)14h 光照+10h黑暗,暗期的长度未超过临界夜长11h ,短日植物不开花。
(2)12h 光照+12h黑暗,暗期的长度超过临界夜长,开花。
(3)12.5h 光照,随后11.5h 黑暗,并在第17h 给以一次红外闪光。暗期的长度超过临界夜长,但对短日植物而言,红光抑制开花,而远红(红外)光促进开花,开花。
(4)11h 光照,随后13h 黑暗,并在第16h 依次给以一次红光闪光和一次红外闪光。对短日植物而言,植物能否开花往往决定于最后一次光照是红光形式还是远红光形式,远红光促进短日植物开花,最后一次光照是远红光形式,开花。
(5)10h 光照,随后14h 黑暗,并在第15h 给以一次红光闪光。对短日植物而言,红光抑制开花,不开花。
10.列出DNA 与RNA 分子组成的三个区别。
【答案】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 )和核糖核酸(RNA )两大类,都是多聚体,结构单体是核苷酸。DNA 是双链,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是遗传信
息的携带者;RNA 是单链,在细胞核内产生,然后进入细胞质中,在蛋白质合成中起重要作用。
表
11.试述人体对环境化学污染物可能的吸收和排除途径。
【答案】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环境和它的组成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等的变化,并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造成有害于人类或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人体对环境化学污染物可能的吸收和排除途径如下:
(1)空气的污染物被吸收的途径是人体呼吸系统或体表接触。水污染通过饮食吸收和皮肤接触,此途径的吸收物无排除的可能,预防方法是做好保护,如在疑有污染的空间带口罩或在疑有污染的水域避免接触。
(2)瓜果蔬菜等饮食被污染,吸收的途径是人的消化系统,排除的途径是人体的肝脏及排泄系统。
12.简述PCR 试验原理及步骤。
【答案】PCR 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在体外模拟发生在细胞内的DNA 快速扩增特定基因或复制过程技术。
(1)PCR 基本原理:依据细胞内DNA 半保留复制的机理,以及体外DNA 分子于不同温度下双链和单链可以互相转变的性质,人为地控制体外合成系统的温度,以促使双链DNA 变成单链,单链DNA 与人工合成的引物退火,然后耐热DNA 聚合酶以dNTP 为原料使引物沿着单链模板延伸为双链DNA 。
(2)PCR 步骤:PCR 全过程需要重复进行DNA 模板解链、引物与模板DNA 结合、DNA 聚合酶催化新生DNA 的合成,步骤如下:
①高温变性;
②低温退火;
③中温延伸。
这3个步骤构成PCR 反应的一个循环,此循环的反复进行,就可使目的DNA 得以迅速扩增。
13.脂类、小分子以及非极性颗粒进出细胞相对容易,由此我们认识到细胞膜有什么特征?
【答案】脂溶性的物质很容易透过细胞膜,推测细胞膜由连续的脂类物质组成。小分子进出细胞相对容易,可知膜上还具有贯穿脂双层的蛋白质通道,供这些物质通过。膜的外表面是极性的,极性物质易与膜的极性区相互作用,故非极性颗粒更易于跨膜,由此可知细胞膜的结构特征表现为主要由膜脂和膜蛋白组成,生理特征表现为选择渗透性。
14.简述反射弧的组成。
【答案】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感受器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反射活动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它必须由若干神经元按一定形式连接、配合才能完成。反射弧是进行反射的神经结构,是指从接受刺激到作出反应的全部神经传导途径。一个反射弧通常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中间神经元及突触连接)、传出神经、效应器5个环节。
三、论述题
15.论述DNA 重组技术的基本步骤及其应用。
【答案】重组DNA 技术是指将某特定的基因,通过载体或其他手段送入受体细胞,在受体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