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林业大学普通生物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捕光色素。

【答案】捕光色素又称天线色素,位于类囊体的膜上,在光合作用中起吸收和传递光能作用的色素分子,它们本身没有光化学活性。

2. 基因组。

【答案】基因组是指单倍体细胞中所包含的整套染色体。

3. 联会复合体。

【答案】联会复合体是指配对染色体之间的特殊结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在减数分裂中有使两个染色体紧密靠拢的作用。

4. 细胞凋亡。

【答案】细胞凋亡是指由细胞自身基因编程的一种主动的死亡过程,即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发生程序性死亡(不发生炎症反应)。

5. 溶菌周期。

【答案】溶菌周期是指从噬菌体侵入细菌,到新的噬菌体逸出、侵入新的细菌的整个过程。

6. 微球体。

【答案】微球体是类蛋白分子与水或盐溶液相互作用后,通过自组织形成的大小较为均一、直径只有几微米的球形物,是一种相当稳定的结构。

7. 趋异进化。

【答案】趋异进化是指同源生物由于生活环境不同,有不同的进化趋势,某些方面变得不相同的现象。

8. DNA 的复制。

【答案】DNA 的复制是指以亲代DNA 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DNA 的过程。

二、简答题

9. 简述人体抗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方式。

【答案】人体对抗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有以下方式:

(1)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是体表的屏障,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通

常病原体不能穿过皮肤和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等管道的粘膜。皮肤表面的一层死细胞(角质细胞),皮肤中的皮脂腺分泌的油脂、真皮、溶菌酶都能抑制病原体的生长。

(2)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如果病原体突破体表屏障,某些白细胞和血浆蛋白便会产生反应以对付任何侵犯人体的病原体,这种反应不是专门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非特异性反应包括局灶性炎症反应,补体系统和干扰素。

10.解释下面现象:有种叫“龙虱”的鞘翅目昆虫,在水面换气后可在水中长时间潜伏。

【答案】龙虱鞘翅下面有一个贮气囊,这个贮气囊有着“物理鲍”的功能,当龙虱停在水面时,前翅轻轻抖动,

把体内带有的废气排出,然后利用气囊的收缩压力,从空气中吸收新鲜空气。龙虱依靠贮存的新鲜空气,潜入水中生活。当气囊中氧气用完时,再游出水面,重新排出废气,吸进新鲜空气。空气中氧的含量比水中多很多倍,因此水生昆虫在长期的进化演变过程中,学会了各种吸取空气的办法。

11.什么是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和DNA 重组的关系如何?

【答案】(1)基因工程的定义

基因工程又称为基因操作、重组DNA 技术或分子克隆,是指将生物的某个基因通过基因载体运送到另一种生物的活细胞中,并使之无性繁殖(克隆)和并表达,从而创造生物新品种或新物种的遗传学技术。

(2)DNA 重组的定义

DNA 重组即基因重组,是指DNA 分子内或分子间发生的遗传信息的重新共价组合过程。 (3)二者关系

基因工程的核心是构建重组体DNA 的技术,因此基因工程和重组DNA 技术有时是同义词。

12.导管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案】根据导管发育先后和次生壁木化增厚的方式不同,可将导管分为以下五个类型: (1)环纹导管:每隔一定距离有一环状木化増厚的次生壁,加在导管里面的初生壁上。 (2)螺纹导管:其木化增厚的次生壁呈螺旋状加在导管内的初生壁上。

(3)梯纹导管:木化増厚的次生壁呈横条突起,似梯形。

(4)网纹导管:木化増厚的次生壁呈突起的网状,“网眼”为未增厚的初生壁。

(5)孔纹导管:导管壁大部分木化增厚,未増厚的部分则形成许多纹孔。

环纹导管和螺纹导管在器官形成过程中出现较早,一般存在于原生木质部中,它们的口径较小,输水能力较弱。梯纹导管直径较大,出现于器官停止生长的部分,网纹导管与孔纹导管的次生壁坚固,直径更大,输导效率提高,它们出现于器官组织分化的后期,即后生木质部和次生木质部中,为被子植物主要的输水组织。

13.风媒花与虫媒花的结构各自有哪些特点?虫媒花与传粉者之间如何协同进化?

【答案】(1)风媒花一般较小,颜色不鲜艳;没有蜜腺,没有花香。花粉小而轻、干燥,易

于飞扬。虫媒花大多色彩鲜艳,香味浓郁,有蜜腺;花粉相对少一点,黏度小。

(2)关系密切的生物,如虫媒花与传粉的动物,一方成为另一方的选择力量,因而在进化上发展了互相适应的特性。植物的花和采粉昆虫协同进化、互相选择的结果,使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的昆虫采粉,而不同的昆虫也以不同的植物为采粉对象。显然,采粉的“专门化”防止了遍身花粉的昆虫飞到其他植物的花中,白白浪费花粉。

14.简述物种形成的方式。

【答案】物种简称“种”,是指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物种是互交繁殖的自然群体,一个物种和其他物种在生殖上互相隔离,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物种形成方式有以下几种:

(1)异域物种形成

异域物种形成是指在被隔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新的物种同老物种之间的性状分歧和生殖隔离的形成,其中自然选择对异域物种形成起主要作用。

(2)彼此独立发生的相似的物种形成

同域物种形成

同域物种形成是指新物种可以在没有地理隔离的条件下形成。

并行的物种形成

并行的物种形成是指同一物种的后代在不同地方彼此独立地形成有相似适应性状的物种。 (3)多倍体植物一经产生就是一种新的物种

在渐进的物种形成中,进化的原材料最终来自结构基因的点突变,物种形成是突变、重组、选择和隔离等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遗传的变化中发育调节基因的突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数目非整倍性和整倍性的变化等变异作用,物种形成过程能比较迅速甚至跳跃式完成。新的多倍体植物一经形成,就和它的二倍体亲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瞬时”就成为另外一种新的物种。

(4)物种形成可能是渐进的也可能是跳跃的

点断平衡模式认为新的物种是跳跃式出现的,一旦形成,将长期处于表型平衡状态,直到另一次物种形成的突然出现。

三、论述题

15.蛋白质的结构如何?请举例说明蛋白质有哪些主要的生理功能?

【答案】(1)蛋白质的结构包括一级结构和空间结构。

①一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多肽链的数目,多肽链之间的连接方式和连接部位,二硫键的数目和位置,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数目、种类和顺序等。

②二级结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链向单一方向卷曲而形成的有周期性重复的主体结构或构象。

③三级结构:在二级结构基础上的肽链再折叠形成的构象是三级结构,如球蛋白、纤维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