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______的《干校六记》记述作者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河南“五七干校”中的生活经历,其“六记”包括: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______、冒险记幸、误传记妄。
【答案】杨绛; “小趋”记情
【解析】《干校六记》(1981)是杨绛的散文代表作,是从1969年底至1972年春在河南“五七干校”生活的速写。作品虽选取了六件事: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和误传记妄,传神地再现了其干校生活,表现出了个人面对历史灾难与谬误时的罕见的大度与宽肴,文笔淡雅细腻,语言诙谐幽默,具有“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格调。琐事记忆与温情取向是杨绛选材和叙事的态度。
2. 1985年,刘索拉的小说______被认为是现代派小说。
【答案】《你别无选择》
【解析】刘索拉的小说多以音乐界生活为素材,采用“黑色幽默”的笔法,表现当代中国80年代的现实,笔下人物多为“精神贵族”或“迷惘的一代”。《你别无选择》是刘索拉在1985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在全国引起轰动,曾被香港媒体称为“刘索拉旋风”。
3. 1978年______的创作,标志着潜藏于地下的、即被人们称为“朦胧诗派”的现代诗潮一次公开的集体亮相:这一诗歌群体刚在文坛出现,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答案】《今天》
【解析】《今天》1978年12月创刊于北京,由北岛、芒克等主编的,共出版9期。它发表了食指、芒克、北岛、方含、舒婷、顾城、江河、杨炼、严力等的写于“文革”期间和写于当时的作品。不少作品后来被看做是月蒙胧诗的代表作。
4. 在“两个口号”论争中,与“民族革命战争的人众文学”相区别的另一个口号是______。
【答案】国防文学
【解析】1936年左联内部存在“国防文学”(周扬、夏衍、郭沫若提出)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鲁迅、冯雪峰、胡风提出)两个口号的论争。
二、论述题
5. 结合具体的作家作品,谈谈你对“80后”文学的看法。
【答案】80后文学的崛起已是事实,在短短的几年里便成为文坛乃至整个文化界的一大景象,带给人们以无尽的思考。虽然目前绝大多数80后作家依然处在学艺期,写作技巧与水平还不太成熟。但他们也正在成长,正逐渐受到主流文坛的认可。下面主要以树下野狐的《搜神记》为例,简析80后的文学创作特点。
(1)背景宏大,层层铺垫在《搜神记》中,开篇极为到位,能在刹那抓住读者的眼球,引人入胜,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其次,周边环境的描写,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到神秘蛮夷的荒路,再到有点恐怖意境的内陆,瑶池寒宫,众生百态一网打尽,赋予了故事血肉,将单一的轮廓逐步充实起来。
80后作品,大多数都是背景浩瀚,从广裹的宇宙到洪荒远古,从近代到古代,每个作家都极尽自己所能去构思一个从来没有过的背景,去展示一个大家向往的世界。归根结底,小说的创建是根据作者本身所向往的,每一本小说里的世界,都是作者向往的生活,所以作者构建一种虚拟的世界,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其中。因此,背景宏大,情节复杂是80后作品的特点之一。
(2)语言至上,辞藻华美
作品中人物的塑造,依托的是人物的性格,更需要语言的打磨。《搜神记》采用半古文的文风,细腻的手法将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作者通过不同笔触的刻画,通过情节的层层推进,使人物内在的性格一步步丰满。
(3)架空历史,神鬼通玄
架空一夜之间成了网络的宠儿。不管是历史还是神鬼传说,都被80后作家架空,添加上各自的想像。《搜神记》中,神农、五帝、蛋尤、黄帝等中国古代的神话人物都被搬出,人物性格描绘得有血有肉,不同于以往文学传统中的形象。
(4)刻画爱情,情节丰满
每一部作品几乎都少不了对爱情的描绘,尤其是80后作家的作品,动辄上百万字数,其中对爱情的刻画是作品的亮点之一,可以说对于爱情的描写好坏是一部作品能否吸引人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搜神记》中,无论是心思细腻历经苦难的雨师妾和拓拔野的爱情,还是芋芋从开始对拓拔野的仰慕之情到最后倾心蛋尤,作者通过对爱情的描写,将整个作品串联起来,没有这几段爱情纠纷,就没有这么荡气回肠的文章。可以说,80后的作品少了爱情这一个方面,文章便会变得支离破碎。
80后文学作品的创作特点除上述所说的内容外,还有诸如流浪意识等其他特点。但它仍面临着文学魔术化、非道德化、技术化等不好现象的十扰,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很可能致使青少年得不到正确的教育,从而影响其成长和发展。
总之,对于80后作家创作的作品,社会舆论褒贬不一,有的称其是现代社会文学,有的批判其背离现实社会的价值观。但无论如何,80后文学创作总归是文学发展的一种趋向,是时代的一种潮流,应予以理性对待。
6. 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
【答案】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向前发展,主要表现在:
(1)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农民麻木愚昧
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以其刚健、清新、朴野之气使创作界的面目焕然一新。他们主要运用现实主义的叙事方法书写出底层民众的苦难与愚昧麻木,表现了作家们的人道主义立场; 又由于挟带着各种乡情民俗的纪实和掐写,显不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代表作有彭家煌的《怂恿》、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台静农的《地之子》等。
(2)三十年代的乡土文学:农民觉醒反抗
20世纪30年代,茅盾、叶紫、王统照等作家响应左翼文学的号召,积极反映现实疾苦,尤其是农村的苦难,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农村经济崩溃、农民破产的作品。他们在自己的创作中,努力描写农村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反映了当时农村“丰收成灾”的典型现象,大规模地揭不了农民的苦难。代表作品有王统照的《山雨》、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叶紫的《丰收》等。作家们坚持写熟悉的乡村生活,从不同的层面反映了濒于破产的农村经济和贫困悲惨的农民生活,并真实地表现农民觉醒成长的不同程度。
(3)四十年代的乡土文学:新旧农民形象的塑造
赵树理是继鲁迅之后最了解农民的作家,他直接与农民对话,展示劳动者在逐步打破枷锁的过程中所焕发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新的道德风貌。
赵树理深切地懂得旧中国农民的痛苦不仅仅是在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而且在于精神上的被奴役,他最懂得农民摆脱旧的文化、制度、风俗、习惯束缚的极端艰巨性。这样,赵树理在观察表现中国社会时,就有了与鲁迅大体相同的角度,即从农民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角度去进行历史的考察。但赵树理的时代又不同于鲁迅的时代:这是一个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起来摧毁农村封建残余势力、走上彻底翻身道路的新时代。因此,赵树理主要表现中国农民在政治、经济翻身过程中所实现的思想上的翻身——农民精神、心理状态的变化,人的地位及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并且从这个变化过程中,来显示农民改造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由于时代前进了,解放区农民获得了初步的民主和经济上的翻身,他们的处境与地位不同于过去的任何时代,因此,在赵树理的作品中,不仅写出了生活的消极面和农民的弱点,更写出了占主导地位的光明面和新生的事物。
(4)五六十年代的乡土文学:留有历史痕迹的农民
五六十年代农村题材小说塑造得比较成功的农民形象虽然也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但从精神上仍然摆脱不了闰土、阿Q 、老通宝、翠翠等优秀典型的历史胎记,正是那一代人物沿着历史的轨迹走到了新的现实环境里,例如周立波《山乡巨变》里的盛佑亭、土菊生、盛淑君和柳青《创业史》里的梁三老汉、郭振山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