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804综合考试[文学]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1958年6月1日《红旗》创刊号发表了周扬的《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的文章,文章首次传达了毛泽东提出的“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毛泽东同志提倡我们的文学应当是和的结合”。
【答案】革命(的)现实主义; 革命(的)浪漫主义
【解析】1958年,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文艺的主张。其中最主要的两项是:
一是提倡大力搜集民歌,
二是提出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周扬在《红旗》创刊号上发表《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一文,全面评价了“大跃进民歌”。毛泽东提出的“两结合”,被郭沫若、周扬等人表述为“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前者强调要深入生活、反映现实、大胆揭示矛盾,后者强调要用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教育人、鼓舞人。
2. 丙崽是______作品中的______人物。
【答案】韩少功; 《爸爸爸》
【解析】《爸爸爸》是韩少功的中篇小说,主人公丙患是个永远长不大,却也死不了的白痴、侏儒。他生活在愚昧、雄凝的环境中,长相丑陋,思维混乱,言语不清,行为猥琐。这是作者把他作为民族文化“劣根性”的象征物来创造的。
3. 杜鹏程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是______。
【答案】《保卫延安》
【解析】杜鹏程(1921-1991),原名杜红喜,曾用笔名司马君,现代作家。著有长篇小说《保卫延安》、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短篇小说《年青的朋友》等。杜鹏程的小说多为重大题材,从严峻的斗争与考验中,描写人物精神面貌。《保卫延安》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被誉为“英雄史诗”。
4. 改革文学中,蒋子龙的小说______塑造了乔光朴的形象。
【答案】《乔厂长上任记》
【解析】《乔厂长上任记》讲述了电器公司经理乔光朴主动要求到机电厂任厂长,通过改革以改变该厂落后面貌的故事。上任后他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生产局面迅速改观。但他也受到各种阻挠,一度陷于内外交困的境地。然而,在领导和群众支持下,他对改革依然充满信心。
二、名词解释
5. 尚义街六号
【答案】《尚义街六号》是于坚所写的一首关于青年时代生活与友谊的诗歌,全诗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尚义街六号》语言浅近,内容生活化,并呈现了许多极富幽默感的细节,人们从中既可以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也能察觉日常生活诗意的一面。这首诗没有人们习见的象征和隐喻,凭着洋溢其间的出众自如的语感,使得这首内容“普通”的诗歌具有了深刻的诗性光芒; 加上字里行间屡屡可见的机智与幽默,恰好印证了于坚1984年的短诗《我的歌》中的一句:“像上帝一样思考,像市民一样生活。”这首诗也证明了:真正的口语诗写作,不是泛泛而谈,不是蜻蜓点水,不是“口水”,而是从生活的土壤里沉淀、淘洗出金子的写作。
6. 朦胧诗
【答案】朦胧诗是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又称新诗潮诗歌。朦胧诗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故得此名。代表诗人有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等。朦胧诗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朦胧诗人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像空间。
7. 《青春之歌》
【答案】《青春之歌》是作家杨沫创作的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反映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优秀长篇小说。全书以主人公林道静的遭遇为线索,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动荡时代为背景,以党领导的学生爱国运动为主线,描写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的觉醒和分化,深刻揭示了那个时代革命知识分子成长的历史道路,从而表现了极其深刻的思想主题:一切追求光明和进步的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同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勇敢地投入到时代的革命斗争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
8. 高行健
【答案】高行健,法籍华裔剧作家、小说家、翻译家、画家、导演、评论家。祖籍江苏泰州。2000年因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著有剧本《绝对信号》《车站》《野人》《彼岸》,小说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论著《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译著《秃头歌女》。
三、简答题
9.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特点。
【答案】“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以赵树理的小说创作为代表。赵树理小说在艺术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这主要表现在人物描写、结构安排、语言运用等方面。
(1)在斗争的发展中来展现人物形象
在人物描写上,赵树理不是在静止的状态下消极地描写人物,而是在斗争的发展中来展现人物的性格。例如《李有才板话》中的老杨的性格,就是在阎家山两个阶级激烈搏战的斗争环境中得到充分表现的。
(2)善于通过人物言行显示人物的性格
赵树理总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表现他们的思想情绪。对二诸葛、三仙姑这两位“神仙”性格的刻画,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最成功的例证。
(3)结构上继承与创新并举在结构上,赵树理小说继承古典小说、评话说书的结构方法,大多采用单线发展的写法,但又适应时代要求,摈弃了传统的章回体形式,接受了五四以来新小说的形式,并且融汇贯通,进行艺术冶炼,使小说的结构形成了鲜明而新颖的民族特色,即故事完整:有头有尾; 情节连贯,曲折多变; 疏密相间,脉络清晰。
(4)小说语言颇具民族特色
赵树理小说运用的语言完全是活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形象鲜明,风趣幽默,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具体地说,就是有着日语化、形象化、个性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格特色。
四、论述题
10.结合《小鲍庄》《爸爸爸》《棋王》谈谈寻根文学的艺术特征。
【答案】(1)对于世俗日常生活以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风俗、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
《小鲍庄》通过对一个小小村落几个家庭和十多个人物的生存、命运与心理状态的立体描绘,剖析了中华民族世代相袭的以“仁义”为核心的文化心理结构,深刻地指出,“仁义”意识已经等同于某种“原罪”意识,同时作品也揭示了“仁义”文化走向衰落的历史命运。作家一方面发掘和表现了民族精神中善良、厚道、团结、抗争等美好意识,另一方面也批判了愚昧迷信、知天顺命的民族劣根性和落后的宗族意识。小说中捞渣这一形象有着巨大的象征意义,他的身上集中了中华民族全部的美德、传统,自然也包含着“仁义”这一道德准则,而他的死亡正是民族文化中“仁义”观念走向消亡的象征。不少作家认识到,特定地域的民情风俗和人的日常生活,是艺术美感滋生的丰厚土壤,并有可能使对个体命运与对社会、对民族历史的深刻表现融为一体。
(2)对传统文化暖昧不清的态度
倡导“寻根”的“知青”身份作家,“文革”后才有了接触“传统文化”的可能,于是惊讶于过去的无知,产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孺慕:“聚一起,言必称诸予百家儒释道”,产生“感到自己没有文化,只是想多读一点书,使自己不致浅薄”的冲动。不过,他们大多更倾向于将“传统文化”作出“规范”和“不规范”的区分。对于他们所称的,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规范”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