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沈阳大学F29专业综合复试之会计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产品销售成本与期间费用

【答案】(1)产品销售成本是指企业己经销售的产成品、自制半成品和工业性劳务等的生产成本,它在数量上等于本期各种产品的实际销售数量与各产品实际单位生产成本的乘积的总和。期间费用亦称期间成本,与一定期问相联系,直接从企业当期销售收入中扣除的费用。期间费用一般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三类。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包括应由企业负担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销售佣金、委托代销手续费、广告费、租赁费和销售服务费用,专设销售机构人员工资、福利费、差旅费、办公费、折旧费、修理费、材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及其他费用。管理费用是指企业管理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管理费用包括的内容较多,包括公司经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审计费等。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进行资金筹集等理财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财务费用主要包括利息净支出、汇兑净损失、金融机构手续费和其他因资金而发生的费用。

(2)从企业的损益确定来看,期间费用与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一起从产品销售收入中扣除后作为企业当期的营业利润。产品销售成本与期间费用相比较,有以下的小同点:①与产品生产的关系小同。产品销售成本是指与产品生产直接相关的成本,它们应直接计入或分配计入有关的产品中去; 期间费用的发生是为产品生产提供正常的条件和进行管理的需要,而与产品的生产本身并不直接相关。②与财务报表的关系不同。期间费用直接列入当期损益表,扣除当期损益; 产品销售成本由生产成本完工部分转来,再列入损益表。按照配比原则,当会计上确认某项营业收入时,对因产生该项营业收入的相关费用,要在同一会计期问确认。如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生产成本理应将其成本化,待产品销售时与销售收入相配比。期间费用由于它不能提供明确的未来收益,按照谨慎性原则,在这些费用发生时采用立即确认的办法处理。例如企业支付的广告费,究竟在今后哪个会计期间将获得收益,难以确定。即使期间费用与将来的某些会计期间的收益

确有联系,但却不可能预期未来收益的多少,经此作为分摊期间费用的依据。因此为简化会计工作,将期间费用立即确认较为合理。此外,期间费用直接与当期营业收入配比,从长期来看,由于各期的发生额比较均匀,对损益的影响不大。

2. 平行登记与试算平衡

【答案】(1)平行登记是指对每—项经济业务,根据会计凭证,在有关的总分类账中进行总括登记的同时还要在其所属的有关明细分类账中进行明细登记。登记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的依据相同、会计期间—致、借贷方向—致、金额相等,使总分类账与其所属明细分类账之间形成相互核对的数量关系:①各总分类账户的本期发生额与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的合计数相

等; ②各总分类账户的期末余额与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期末的合计数相等。

(2)试算平衡是指通过账户余额或发生额合计数之间的平衡关系,检验记账工作正确与否的—种方法。在不同的记账方法下,试算平衡的公式不同,但其实质都是反映资金运动的平衡关系。在借贷记账法中,试算平衡的基本公式是:①全部账户的借方期初余额合计数等于全部账户的贷方期初余额合计数; ②全部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合计等于全部账户的贷方发生额合计; ③全部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合计等于全部账户的贷方期末余额合计。如果上述三个方面都能保持平衡,说明记账工作基本上是正确的,否则就是说明记账工作发生了差错。在实际工作中,这种试算平衡通常是通过编制试算平衡表来进行的。

3. 现金流量表

【答案】现金流量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从编制原则上看,现金流量表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标准,将权责发生制下的盈利信息调整为收付实现制下的现金流量信息,便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净利润的质量。

从内容上看,现金流量表被划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三个部分,每类活动又分为各具体项目,这些项目从不同兔度反映企业业务活动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弥补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提供信息的不足。通过现金流量表,报表使用者能够了解现金流量的影响因素,评价企业的支付能力、偿债能力和周转能力,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为其决策提供有利依据。

二、简答题

4. 什么是交易性金融资产? 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值应如何反映?

【答案】(1)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如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买的股票、债券、基金等。

(2)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按公允价值反映,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时,应按二者之间的差额,调增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同时确认公允价值上升的收益;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时,应按二者之问的差额,调减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同时确认公允价值下跌的损失。

5.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有哪些? 采用不同折旧方法对企业的成本费用有何影响?

【答案】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并根据用途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

(1)年限平均法。年限平均法又称直线法,它是以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为分摊标准,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提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各使用年度的一种折旧计算方法。年限平均法下计算折旧的有关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寿命(年)×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年限平均法只注重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而忽视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状况,在每个会计期间都计提相等的折旧额计入当期的成本或费用,对于使用固定资产较少的会计期间而言,其成本或费用的确认显得不够合理。

(2)工作量法。工作量法是以固定资产预计可完成的工作总量为分摊标准,根据各期实际工作量计算每期应计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工作量法与年限平均法一样,只注重了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而没有考虑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

(3)双倍余额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额后的金额和相当于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各期固定资产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寿命(年)×100%

年折旧率=[(1÷预计使用寿命)×2]×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每年初固定资产余额×月折旧率

各月折旧额的计算应区分以下两种情况:—是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之前的年份,采用上面的月折旧额计算各月的折旧额即可。二是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对尚未提足的应计折旧额差额部分,即固定资产“余额”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在这两年内平均摊销,并以此为基数确定这两年中各月的计提折旧额。

(4)年数总和法。年数总和法又称年限合计法,是指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其预计残值后的余额为基数,乘以—个以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寿命为分子、以预计使用寿命逐年数字之和为分母的逐年递减的分数计提各期折旧额的—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寿命的年限之和×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

在年数总和法下,各年计提折旧额的基数是固定不变的,折旧率应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具体计算确定,如同双倍余额递减法一样,在年数总和法下各年计提折旧额的多少也呈现了—种逐年递减趋势。

在以上四种折旧方法中,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属于平均折旧方法,计入各期的固定资产使用费用相对比较均衡,但由于受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期限的限制,企业发生在固定资产上的支出只能逐渐计入各期成本或费用,并通过产品的销售等分次收回,极有可能会由于市场行情的变化等而遭受固定资产减值等方面的损失; 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属于加速折旧法,在这两种方法下,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的前期将固定资产支出计入各期成本或费用金额相对较多,后期则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