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农村社会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民工潮”的深远意义是什么?
【答案】“民工潮”具有深远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具体内容:
(1)“民工潮”触及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这一敏感区域,导致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中的若干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显性化,事实上促进了为中国现在化进程,形成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民工潮”是中国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走向城市化的重要通道,也是推动社会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力。
(2)“民工潮”解决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为城市补充了大量劳动力。
(3)“民工潮”满足了城市居民的服务需要。城市居民生活服务领域广阔,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农民工的流入则满足了这种需要。
(4)“民工潮”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素质。农民工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实际知识、技能,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他们的劳动所得使家庭摆脱了贫困,提高了生活水平。有的农民带着技术、资金回乡,为家乡的建设做出直接的贡献。同时,大量农民返乡也将城市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带回农村,对农村社会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 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有什么意义?
【答案】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是指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对患大病的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实行医疗救助的制度。
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1)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从功能上来看是切断病贫恶性循环链的治本之策,是切断贫困恶性循环的需要;
(2)从政府职责来看是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政府有责任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保障好农村贫困人口的切身利益;
(3)从社会保障的构架来看是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乃至社会保障的迫切要求,是健全我国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必经之路;
(4)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医疗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公平,而且还能影响到社会稳定,是维护医疗公平和效率原则的客观需要。
3. 农村文化变迁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答案】农村文化变迁的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是农村文化变迁的根本性动力。
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和人民公社的解体,农村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农业经济和农民生活的消费基本上打破了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
(2)非农化特别是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加速传统农村文化的变革。
“非农化”对中国农村发展而言,是一个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也是农村文化变迁的重要途径。
(3)传统农村文化在城市文化冲击下发生变迁。
城市文化通过大众传媒来影响农村文化,促使农村文化的变革。大众传媒是影响和改变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农民通过广播和电视等现代化传播工具,知识结构、社会视野、思想观念、文化心态等发生了显著变化。
(4)农村文化变迁中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近代以来,农村文化逐渐处于开放中,随着交通信息的发展,具有民族特性的农村文化走向世界,而其他国家的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也为它所吸收。
(5)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工是城市文化的传播者,把城市的现代文化引入农村,促使传统农村文化的变革。
4. 如何理解农民的“经济理性”和“生存理性”?
【答案】“理性”是指人类选择与调节自我行为的能力,其中包括目的的选择和确认,调整达到目的的手段以及建立相应的价值体系等。
(1)经济理性
施坚雅认为“基层市场”是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农民在集市点的选择以及集市的安排等方面都有着充分的理性思考。而且,由于农民已介入到市场体系之中,他们的行为也就必然受市场规律的引导,必须为获利而思考和选择。
(2)生存理性
农民的“生存理性”是指生产活动不受利润原则制约,劳力和资源配置也不是从最大经济效益原则出发,而受制于伦理、道德与习俗等传统力量。生存理性主要表现在“前资本主义的农民秩序”中。
5. 怎样认识农民、农业和农村是三位一体的整体?
【答案】(1)农民、农业和农村是一个整体,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农业是人类生存的保障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民居住在农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村发展的主导力量。
(2)必须把“三农问题”提到战略地位高度来认识,认识到“三农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①农业
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需要,首先必须从事衣食方面的农业生产。因此农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并将有政策和科学来保证这一战略地位的实施。
②农民和农村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水平仍然很低,农民和农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同样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
a.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村人口比重大;
b. 国家政权的基础是工农联盟,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共同富裕。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富裕;
c. 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应对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6. 农村社会保障怎样分步走?
【答案】(1)农村社会保障的含义
农村社会保障主要是指以法律为依据,国家、社会群体、个人对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因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的农户给予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其目的是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农村社会救助、农村社会保险、农村社会福利、农村优抚安置等项目。
(2)农村社会保障分步走的步骤
我国农村发展极不平衡,农村社会保障项目、范围和标准的制定必须要与各地区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的经济、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社会保障需求相适应。因此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形成地区层次不同、标准有别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具体来说要分为以下几步走:
①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它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突破口。
②积极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促进和创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积极推进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这样就可以进一步保障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保障特殊人群如农民工、失地农民的利益,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最大限度的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
7. 什么是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可以采取什么对策?
【答案】(1)城乡一体化的含义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遵循自身发展规律,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及其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实现城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
(2)促进城乡一体化可以采取的对策
①调整制度,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②区域城镇体系协调发展;
③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发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