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共政策分析(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概念题

1. 系统

【答案】系统是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坚持系统观点,要充分认识到系统是各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有从要素的量的组合达到系统整体的质的飞跃的矛盾统一体。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2. 政策制定过程

【答案】指政策决策者根据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使其转化为政策规范的过程。政策制定系统负担着政策制定的任务,改进政策制定系统是提高政策质量的关键。政策制定必须遵循科学的程序和运用科学的方法,以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目标,二是方案。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政策方案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具体途径。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确定政策目标是前提,拟定政策方案是基础,选择优化方案是关键。公共政策制定作为一个动态过程,一般包括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论证评估方案、抉择方案等几个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环节。

3. 决策方法

【答案】决策方法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的方法。根据决策所面临问题的特点可以分为几种:①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 ②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 ③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④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⑤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

4. 外在创始型

【答案】外在创始型是指政策诉求由政府系统以外的公民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经阐释(对政策诉求进行解释和说明)和扩散(通过一定方式把政策诉求传递给相关群体),首先进入公众议程,然后通过对政府施加压力的手段,使之进入政府议程。该模型通常在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中比较常见。通过该模型创建的政策议程只是让政策问题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并不意味着政府会不折不扣地按创始者的意愿做最后的决定。

5. 非正式评估

【答案】非正式评估是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不作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非正式评估具有方式灵活、简

便易行的特点,评估形式多种多样。非正式评估的缺点是由于评价者掌握的信息有限,并且缺乏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因而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有失客观公正。

6. 政策问题论证

【答案】政策问题论证是指在构建政策问题过程中,围绕政策问题,通过科学于段、有针对性地证明该问题的性质的过程。政策问题的论证可分为一级论证、二级论证、功能论证和小论证。

7. 模型

【答案】模型是指主体为了某种特定的认识日的,依据相似性原则而创造或选择一种系统,用于代表被研究的对象。通常把模型分为实物模型与理论模型。公共政策分析所讨论的对象经常既可以是定性相似,也可以是定量相似:既可以是外在的相似,也可以是内在的相似:既可以是结构的相似,也可以是功能的相似。

8. 科学方法论

【答案】美国学者W.I.B. 贝弗里奇对现代科学方法论概括如下:①问题的识别与表述; ②搜集相关资料; ③用归纳得出假说,说明资料中的因果关系或重要模式; ④从假说作出演绎,并用实验或搜集更多的资料检验演绎结论的正确性; ⑤推理,若所得结果与演绎一致,则假说得到加强。

但贝弗里奇又认为,现代科学方法论的这种表述,事实上无论从逻辑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会有困难,比如:①问题可能表述得不正确; ②很难知道什么样的资料是相关的; ③归纳是极不可靠的; ④实践中可能遇到实际困难,可能存在产生错误的多种原因; ⑤在一般情况下,所得结果充其量是概率性的,因为同一结果会有多种解释,可能使人误入歧途。

二、简答题

9. 构成政策问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仟何政策问题,都可以把它们剖析为以下主要内容:

(1)社会客观现象问题来源于社会期望与社会现状之间的差距。尽管社会期望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但现实活动及造成的社会现状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大多数人对上述现象觉察、认同并受其影响。各种社会现象,其中有公开的,也有秘密的; 有长期缓慢表现的,也有短期快速表现的; 有被大部分人觉察、认同的,也有被少部分人觉察、认同的; 有受到影响后反应强烈的,也有受到影响后反应平平的。“对一个潜在的公共政策问题觉察和定义都取决于受其影响的人数,他们传播这一问题的范围和能力以及使其要求被认为是合法的政策问题的机会。”因人、因时、因地、因条件而异的公共政策问题,具有极为复杂的特征。

(3)价值、利益与规范的冲突。各种不同的人,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必然要从自身利益出发,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念,表明自己的态度,从而造成了彼此间的冲突。这种冲突除了表现于个体间,

更多地还表现于个体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以至于个体、团体与整个社会间的矛盾与冲突。

(4)团体的活动与力量让某些问题变为社会公共问题,直至变为公共政策问题。通常要想借助那些无权或者权力不大者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这样必然要直接或间接地借助于团体的力量,以此影响公共权威部门。从本质上讲,表现在政策问题上的冲突,是团体间的冲突,因此有些学者把公共政策问题称为集体通过一连串的活动的产物。

(5)政府的必要行动作为公共权力日益扩大的代表者,政府认同社会问题并使其成为公共政策问题有两个基本条件:①属于政府管辖权限内的事务。政府不是万能政府,不能包揽社会的一切管理; ②属于政府能够管辖的事务。政府是社会公共权威,考虑问题的出发点理应是社会整体利益。

公共问题要列入政策议程,必须是那些被认为是很重大的问题,值得政府给予更多的注意并采取可能的行动。那些拥有巨大权力的少数人,甚至是个人,对政策问题的影响就大不一样了。

10.简要评析集团分析模型。

【答案】(1)政治团体的分析方法是一种中观分析法,其是从政治系统的中层分析单位一一政治团体着于,向上可以分析整个政治过程,向下亦可以分析团体成员之间及团体与成员之间的利益互动。这种分析方法同时从上下两个方面展开分析,打破了传统比较政治对正规结构和法律结构的研究。

(2)林德布洛姆在分析利益集团活动的必要性时指出,利益集团的活动首先可以澄清和明确表达公民的需求,为政策问题提供信息和分析。其次,利益集团的活动可以形成可行的议程。林德布洛姆认为,利益集团的活动并不是简单地把片面的或特别利益与共同的利益对立起来,而是为社会每一阶层的成员确立了共同的利益,防止了由于各个个人的利益所造成的难以对付的歧异和冲突。再次,公民可以通过利益集团对政府官员的权力进行监督。公民并不会满足于只是把即将实现的政策制定权交给官员,而且还希望将监察和影响官员的权力委托给利益集团,监督功能是利益集团的一项主要职能。最后,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政策制定中有特别的功能。当分析的问题不可能解决时,官僚组织中的利益集团活动就提供厂一种相互解决问题的方式。众多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有效地进行决策,因为任何一个官员根据其本身的权力都不可能对问题做出最后的分析或单独地做出决定。

(3)集团分析模型的最大启示是,公共政策是利益集团之间力量均衡的结果,是政府受集团压力的综合表现。利益集团平衡的思想,对政策过程的描述是比较中肯的,同时也符合决策过程中民主和制衡的要求。

(4)集团分析模型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①低估了政府决策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独立和富于创造性的作用,无法解释危机时期政府的许多措施的制定。

②利益集团活动是造成巨大政治不平等的根源。由于各个利益集团不可能行使同等的影响,在权力角逐的过程中会造成极大的政治不平等现象。

③利益集团在追求自身狭隘或片面的利益时忽视了共同的福利。由于公共政策是利益团体间斗争的产物,并反映占支配地位的利益团体的利益。随着各利益团体力量和影响的消长,公共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