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研究刘少奇经济建设思想的论著并不多,从宏观上进行把握,把它人微言轻一个体系来研究的至今还没有。我们认为,刘少奇经济建设思想是以发展生产力,恢复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理论体系。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在建设实践中都有出现了许多值得研究和急待解决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系统研究刘少奇的经济建设思想,学习他的超前性、开拓性思维方法对今天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为此,在积极搜集资料,吸收、借鉴别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以当时中国的建设环境为背景,以刘少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为线索,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采取科学求实的态度,对刘少奇经济建设思想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谁了以下相互联系的主要思想观点: 刘少奇经济建设思想是适应时代需要产生的,革命胜利后,建设问题日益凸现出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刘少奇经济建设思想应运而生。同时,白区和根据地工作的经验为这一思想奠定了实践基础;对国情的了解为这一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现实依据;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理解是刘少奇经济建设思想产生的理论根据;苏俄建设的经验、教训则为这一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借鉴。 刘少奇经济建设思想从开始形成、逐步完善到系统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一思想是因实践的需要而形成的,本应很好地指导实践但是由于中国经济建设情况和政治环境都比较复杂,决定它不可能在实践中贯彻得一帆风顺,以这一思想能否贯彻及贯彻程度为根据,把它的曲折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1948年至1982年底,立足于国情、致力于恢复,为工业化奠定基础。这是理论初步形成并与实践结合得较为紧密的阶段;1953年至1957年9月,致力于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创造条件,是理论完全形成且在实践中经历了贯彻--中止--再贯彻的阶段;1957年9月到1961年八届九中全会前,是理论与实践脱节,背弃这一理论的阶段;1961年八届九中全会到1965年是理论与实践重新"整合"阶段。这一曲折发展过程既反映了刘少奇和中央其他主要领导人对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又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变化。 刘少奇对新中国经济建设蓝图的构思是全方位多视角的,但主题是鲜明的,即在以稳为中求进在综合平衡中进行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此,他提供了一系列关于经济建设的思想观点,包括:关于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关于组织托拉斯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应具有计划性、多样性、灵活性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构成刘少奇经济建设思想的理论体系。在这一思想理论指导下的新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有些理论观点在今天仍具有指导意义。 刘少奇经济建设思想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以稳为主稳中求进体现在刘少奇经济建设思想的各个方面贯穿于其实践的始终是这一思想最本质的待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一切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注重经济理论与刘少奇多方面的理论修养相一致;提倡经济民主体现出刘少奇一贯的领导作风;坚持实事求是是刘少奇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的一个根本特征。 研究刘少奇经济建设思想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对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有现实借鉴作用。刘少奇经济建设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对毛泽东经济思想的阐述使其具体化易于操作,又有对它的补充和完善。邓小平理论继承了刘少奇经济建设思想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部分,表明这一思想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具有理论奠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