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青海师范大学西方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预定和谐

【答案】预定和谐是莱布尼兹提出的理论,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复杂的单子系统如何在各自独立运动的情况下保持协调一致的问题,是莱布尼茨单子论的核心问题。他认为上帝在最初创造每个单子的时候就把能够使它们相互协调一致的程序放进单子里面,在由无数单子构成的宇宙中,上帝如同宇宙秩序总谱的作曲者,彼此孤立的各个单子正是根据上帝的前定和谐来进行各自的自然变化,上帝既使得每个单子都向着更高的知觉状态运动,也使得整个单子世界保持一种有条不紊的秩序。这一学说本身存在着矛盾,“前定和谐”本是设定上帝来解决单子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却变成他以宇宙现存的和谐秩序作为上帝存在的一个“证明”。

2.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

【答案】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是其政治哲学的重要概念。市民社会是独立的个人的联合,是一种相对的全体。市民社会包括需要的体系,是指在能满足各种需求的经济活动、公共权威、司法和公司的管理中的组织和实践活动。市民社会分为廿个等级:①实体性等级,是指农民阶级,它依赖于自然界:②反思等级,是指产业等级,它倾向于自由的经济活动; ③普遍等级,是指公职官员,它以公众利益为职业。黑格尔认为,在市民社会中,人们成为有产阶级,具有平等的公民权利,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并存在确定的法律制度来保证个人自由,协调个人的需要和公众利益之间的矛盾。

3. 偶性

【答案】偶性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与本质相对应的专门术语。它主要有三层含义:①虽小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却是事物固有的、不可分的特征; ②事物的暂时性的、不固有的属性,其有和无并不影响事物的自身同一性; ③实体之外的所有范畴都是实体的偶性,它们只能依赖于实体而存在而不能独立的存在。在此种意义上,偶性也是本质性的。

4. 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案】“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普罗泰戈拉提出的著名哲学命题,是指对每个感知者而言,事物就是他所感知的那个样子。命题中的“人”主要时指单个的人,也可指某类的人。普罗泰戈拉认为衡量事物的尺度是单个人的个体感觉,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但他反对“神是万物尺度”的神话传统和“人是自然产物”的自然哲学传统,把神、物、人的关系颠倒过来,使人成为衡量存在的标准、主宰万物的力量。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典型命题,对于破除外在的限制与束缚,启发人们重视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5. 笛卡尔的松果腺

【答案】笛卡尔的松果腺是指假设的身体和灵魂的交接点。笛卡尔认为心灵和物质是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的相互作用,那么“灵魂怎么能同整个身体有一种统一的关系呢? 它们是怎样互相影响的呢? ”为了解释人的身体的有意识的活动,笛卡尔假设身体和心灵有一个位于脑部的松果腺作为交接点,灵魂通过松果腺作用于身体,并且认为松果腺是灵魂的所在地。心灵在松果腺中产生各种运动,这些运动转而又在神经中,而后在身体上产生运动。这样松果腺的概念就给予心灵以位置,但这与笛卡尔的心灵没有广延的论断相矛盾。

6. 苏格拉底

【答案】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主要思想有:“认识你自己”、神学目的论和“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是指人只应该关心自己身边的事情,因为自然界是神创造的,充满神的特殊旨意和目的,是神的智慧的象征,是人无法认识的。神学目的论是指世间万物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神为了某种目的精心设计的。“美德即知识”是指美德是心灵的内在原则,知识等同于善。

7. 经验主义

【答案】经验主义是指一种对知识和实在的哲学研究方式。经验主义者认为知识的来源只能是经验。其核心观点是:一切知识或一切有关世界的有意义的论述,都最终与感觉经验相关,而且可能的知识的范围不得超出可能的感觉经验的范围。经验主义的主要关注点在感性知觉的范围之内,所以它详尽地考察知识问题、知识和对象的关系问题、外部世界问题、科学的结果和方法论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它主张,科学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实在性的最佳知识,是最值得信赖的知识。它怀疑抽象和普遍化,拒绝一切非理性的、迷信的主张。但是经验主义对于普遍概念以及数学和逻辑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

8. 以太

【答案】“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设想的一种物质,泛指晴天或上层大气,是物质构成的一种元素。谭嗣同以“以太”为“仁”,为万物之本原; 康有为以“以太”为不忍人之心; 章炳麟认“以太”为“原子”; 孙中山则以之为“太极”,为宇宙生成之初的物质。

二、简答题

9. 伊壁鸿鲁对原子论的继承和发展。

【答案】(1)对原子论的继承

伊壁坞鲁继承了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论,坚决维护原子和虚空的真实性。他认为感觉是推理的基础,原子和虚空虽然是不可感的,不能被自明的感觉所直接证明,但如果不设定原子和虚空,那么自明的感觉就会被推翻。因此,感觉的自明性证明了原子和虚空的真实性。

(2)对原子论的发展

伊壁坞鲁对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论做了重要的补充。

①重量的性质

他认为,原子除有形状、次序和位置之外,还有重量这一性质。他说:“原子永远不断在运动,有的直线下落,有的离开正路,还有的由于冲撞而向后退。”

②运动的原因

原子的运动原因有两个:

a. 由于原子自身的重量,原子在无限的虚空中下落;

b. 由于原子相互碰撞,造成原子碰撞的原因是某些原子在下落时所产生偏斜,导致碰撞沿另外垂直方向运动的原子,进而产生出横向和斜向的运动。原子相互碰撞组成了原子团,所有的事物都不过是大大小小的原子团,都是无序的碰撞造成的结果。

伊壁鸡鲁指出原子的重量和偏斜所造成的运动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由此,伊壁鸡鲁否认了目的论、宿命论和神意,甚至神本身也被当作原子运动的结果。

10.如何理解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

【答案】(1)知识具有实用性

培根反对当时经验哲学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方法建立大全式体系的求知方式,并认为该求知方式的最大缺陷在于缺乏实用性。因此,他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强调知识应该服务于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培根在其全部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始终遵循着这一指导原则。他希望通过对知识的追求、对知识力量的开拓和推崇,来达到振兴科学、促进生产和改造社会的目的。

(2)知识对自然界的作用

①利用知识来认识和命令自然

培根认为知识的对象是自然界,知识的内容就是对自然界的反映。他认为人的知识是对自然的因果规律的了解,继而我们就可以改变它、命令它,使自然规律为人类的利益服务。同时,他还认识到了人的力量的威力,指出,人的力量正是人的理性力量,人正是依靠理性、智慧去寻找自然界的原因和奥秘,才使自己获得了无穷的力量,进而能够认识和命令自然。

②利用知识来改造自然

培根指出,“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而且几乎是一样的”。这条道路就是坚定小移地运用一切能够用以认识自然的手段,去获得关于自然界的真知,并用这种真知武装人,使人的力量日益强大,以便改造自然。所有这一切活动,必须在培根所说的“自然哲学”的指导下进行。

③利用知识来揭示自然规律,并运用规律指导实践。

培根认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实验和归纳,就能发现自然的规律。他说:“在哲学里面,就是这种规律以及对于这种规律的研究、发现和解释构成知识与活动的基础。”培根进行的全部哲学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揭示自然的规律,并在规律性知识的指导下,去探求适应于具体科学创造活动的具体知识,然后运用这些知识发展生产,改造自然,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