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宁夏大学西方哲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三表法
【答案】三表法是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述“归纳方法如何从经验材料上升到一般”的结论时,对材料的分门别类的称谓,即具有表、缺乏表和程度表。所有正面的例证构成具有表,所有反面的例证构成缺乏表,不同程度的例证构成程度表。培根指出,在研究过程中建命起这一表或那一表之后,需再用排斥法排除掉表上罗列的实例中的不相干因素,使得剩下的唯一的因素能被断定是被研究性质的形式即原因。
2. “是”和“应该”之分
【答案】“是”和“应该”之分是指休谟提出的作为对事实陈述和价值判断的逻辑区分。事实陈述描述世界“是”怎样的,这被认为与价值无关; 价值判断规定世界“应该”是怎样的,这被认为是评价性的或规范性的。描述和评价被认为是不同的活动。因此,我们不能从非道德判断中推演出道德判断,从一个事物“是”什么中不能推出该事物“应该”如何,在事实和价值之间没有逻辑的桥梁。
3. 黑格尔的异化
【答案】黑格尔的异化是指通过一定的活动,某物与某种曾属于它的他物相分离,使他物成为自足的并与某物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黑格尔认为绝对理念的发展过程是先从绝对理念出发,再异化为自然界,最后在更高阶段克服异化返回自身。他认为,每个范畴都必须异化为它的对立面,对立面原先就包含于这个范畴中,在异化状态中,通过在更高阶段的运动达到更高的统一,而统一自身需要发展到更高层次的异化。异化是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每个人异化于自我和社会实体。
4. 康德的二律背反
【答案】康德的二律背反是指一些相互反对的命题。当理性超出经验的界限去寻求解释的完整和统一性时,由于双方没有用经验事实证明自身的普遍性,只能通过归谬法来证明自身的正确。他把二律背反分为四组:①量的二律背反。正题: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有限的; 反题: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 ②质的二律背反。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东西构成的; 反题: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的; ③关系的二律背反。正题:世界上有出自自由的原因; 反题:没有自由,一切都是必然的; ④样式的二律背反。正题:在世界因的系列里有某种必然的存在体; 反题:世界上不存在一个绝对的必然存在体,一切都是偶然的。
5. 偶性
【答案】偶性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与本质相对应的专门术语。它主要有三层含义:①虽小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却是事物固有的、不可分的特征; ②事物的暂时性的、不固有的属性,其有和无并不影响事物的自身同一性; ③实体之外的所有范畴都是实体的偶性,它们只能依赖于实体而存在而不能独立的存在。在此种意义上,偶性也是本质性的。
6. 波菲利问题
【答案】波菲利问题是公元3世纪时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注释》中提出的关于共相性质的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为:①共相是否独立存在,还是仅仅存在于理智中; ②若共相独立存在,那它们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③如果共相是无形的,那它们是与感性事物相分离,或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且与之相一致。波菲利问题后由波埃修斯引进经院哲学,并成为12世纪经院哲学争论的焦点。
7. 基质
【答案】基质是属性的主体或承受者。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就是基质,只有实体才能承受其他范畴,其他范畴都依赖于实体而存在,因而他指出个别事物是第一实体。在《形而上学》中,他又把实体范畴分为形式、质料和形式与质料的复合物。他认为复合物是属性的基质,而质料是形式的基质,如果实体是指“在下面的东西”,质料就第一实体。但他还认为,形式先于质料,第一实体是“这一个”,而不是基质。因此,虽然质料是形式的主体,但形式才是第一实体。
8. 黑格尔的反思
【答案】黑格尔的反思是指反复思考直接呈现在心灵中的事物,并产生关于它的思想。反思从直接给予的事物开始,再发现事物背后本质的和有意义的东西。反思涉及思维的思维。心灵根据同一性、差别、非矛盾和充足理由的原理来反思事物的本质。他认为,反思是局部的,只提供关于对立面的知识,而非本源的知识,它仍然保持规定的孤立有效性,而固执在对立中。反思是知性思维通往理性思维的桥梁,它不同于思辨,思辨是整体的,能提示对立的根本统一。
二、简答题
9. 洛克的经验论
【答案】洛克的经验论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l )对天赋观念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
认为人的知识并非来源于天赋观念,而是来自于经验。提出“白板说”。人的心灵就像一块白板一样,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通过经验在上面印上痕迹和记号,便形成了后天的知识和观念。
(2)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经验包括对外的感觉和对内的反省两个方面。
感觉的对象是外界事物,反省的对象是内在的心理活动。洛克坚持了反映论的基本原则,认为在心灵有感觉时才会有观念发生,在感觉和反省的关系上,他主张只有当感觉发动而产生了心理活动时才会有反省。
(3)一切观念来源于经验。
经验是对外部事物的感觉和对内部心理活动的反省,它们在心灵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观念。观念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
(4)知识是理智对于两个观念的契合或矛盾的一种知觉,即对两个观念之问关系的认识。 观念之间有同和异、关系、共存或必然联系、实在的此存在四种关系,理智根据这四种关系来组合知识。知识有三个等级,它们从高到低排列为直观的知识、证明的知识和感觉的知识。知识的实在性标准是观念与事物真相的契合,一切简单观念都是与事物符合一致的,除了实体观念外,一切复杂观念都是与自身相契合的。人类知识的范围是非常狭窄的。
10.简述康德的感性直观。
【答案】(1)定义
感性是指人的认识的“接受性”,即一种被动接受的认识能力(即直观能力),这是我们最起码的认识能力。感性不是完全消极的能力,感性产生表象有两个条件:
①受到外部对象的刺激;
②对所刺激对象做出适当的反应。
他认为感性直观就是感性接受的表象,直观形式就是感性对自在之物的刺激做出的反应。并认为感性的作用是能提供一种认识形式,把感觉材料整理成可被认识的经验。这种感性直观是知觉判断的材料,感性用来综合感觉材料的能动性便是直观形式。
(2)质料与形式
康德认为感性由两种成分构成:
①形式
用来接受的先天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形式。空间是外感官的形式,即感知一切外部现象的先天直观条件; 时间是内感官的形式,即感知一切内部现象的先天直观条件;
②质料
通过自在之物刺激感官而后天获得的直观的质料,包括知觉、印象、感觉等杂多材料。它们是后天的,在外部事物的刺激下才能产生。
(3)感性纯直观
康德认为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自身是一种感性纯直观,包括空间和时间两种。空间是外感觉的纯形式,时间是内感觉的纯形式。“先验感性论”是康德用来回答纯粹数学如何可能的。
11.简述亚里士多德关于政体的观点。
【答案】(1)现实政体
亚里士多德在研究希腊城邦的宪法和政制的基础上,对各国政体做了形式上的区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