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发展心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目录

2017年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发展心理学考研题库(一) .... 2

2017年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发展心理学考研题库(二) .. 14

2017年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发展心理学考研题库(三) .. 26

2017年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发展心理学考研题库(四) .. 37

2017年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发展心理学考研题库(五) .. 47

一、名词解释

1. 年龄特征

【答案】年龄特征指个体生理心理发展在各个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为连续性和阶段性。就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而言,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从出生到死亡,一般经历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

;就心理在一定年龄阶青少年期、青年期(成年初期)、中年期(成年中期)、老年期(成年晚期)

段中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特征而言,各种心理现象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成熟期、转折期,其实质就是各个阶段各种心理现象的质变年龄。心理特征与个体生理发展阶段有关系,但不完全是由年龄决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2. Development

【答案】Development 中文翻译为“发展”。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个体生理与心理随年龄增加而变化的过程。期间,个体的心身表现出量和质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年龄有密切联系,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从而形成年龄特征;发展还有顺序性,并且常受遗传、环境、成熟、经验等因素影响。现代心理学甚至把生命开始(受孕)作为研究起点。狭义的发展是指从出生到青春期的身心变化过程。

3. 亲社会行为

【答案】亲社会行为是指准备帮助他人或采取有益于他人行动的行为,如助人、合作、分享等。从很早开始,儿童就表现出多种亲社会行为;当儿童自愿帮助他人而不考虑任何外在奖励或没有个人动机时, 则是一种利他主义,这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主要形式;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如父母抚养方式、成人的榜样、大众传媒,儿童的移情能力、社会认知能力、道德判断水平等因素。

4. 发展心理学

【答案】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研宄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研宄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宄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通常所说的发展心理学指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它研宄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

的发展的年龄特征,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为了研宄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宄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二、简答题

5. 依恋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会对儿童的社会交往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恋模式?

【答案】(1)依恋的定义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2)依恋形成的因素

①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敏感性,指母亲对孩子需求信号的敏锐觉察。反应性,指母亲根据儿童所发出的需求信息,恰当、及时、一贯地予以满足。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分关心,如母亲不停地对孩子说话,不管孩子是不是在听或是在睡觉,孩子就很容易出现回避型的依恋,即通过对母亲的回避使他们免受过度刺激的干扰。而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则常常会体验到不一致的抚养行为,这类幼儿的母亲只给孩子最基本的照料,对孩子的各种信号不敏感或不做反应。然而,当孩子开始探索时,母亲会打断他们,使他们的注意力重新回到自己身上。

②儿童的特点。依恋作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双向关系,必然受到孩子本身特点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早产儿、难产儿、出生时就有先天疾病的孩子需要父母更多的照料。在贫困家庭中,这样的孩子出现非安全型依恋的比例较高。但是当父母对于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付出足够的耐心时,或者这些孩子的身体状况也不是特别差时,他们同样可以形成安全型的依恋。

③文化因素。安斯沃斯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美国文化背景,所获得的依恋类型及各类儿童的百分比也是对美国儿童研究的结果。事实上,依恋类型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各种类型在人群中的比例也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

(3)依恋对儿童的影响

①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人后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缩影。儿童在经历依恋的四个阶段的同时,会建立起一种与抚养者的持久的情感联结,这种情感联结使他们在任何时间或地点都将依恋的对象作为一个安全基地。这种内部表征是一种重要的人格特征,可能称之为内部工作模型。当婴儿对其照料者产生依恋时,会建构起一个关于照料者、自己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心理模型或特征。这种心理模型包含关于自己和他人的预期。婴儿运用该模型解释事件,并预期在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对依恋对象的可获得性所产生的一系列期望,在自己面临困难时是否可获得支持,以及自己与照料者之间的互动等,都可由内部工作模型作出解释。这种特征会成为未来所有亲密关系的范型,并贯穿于儿童期、青少年期以及成年期。

②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形成非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出现内化或外化的情绪、行为问题的比率远远超过了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幼儿。

③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研宂发现,依恋具有传递性,幼儿早期与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恋,在幼儿长大为父母时,也更容易与自己的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

6. 人们发现,随着现在电视上暴力和色情的内容越来越多,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请用心理学原理解释这一现象。

【答案】电视上暴力和色情内容,远远超出未成年人平时接触的生活经验,超出他们所接触的时间、空间。随着电视上暴力和色情的内容的增多,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这一现象可用社会学习理论和煽动理论来解释。

(1)用社会学习理论解释这一现象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模仿学习是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人们能够模仿所观察到的行为,当这种行为得到奖励而被强化时,学习的过程就发生了。人们的一切直接经验都依赖于这种观察学习,如儿童通过主动观察与模仿同龄榜样和代表性成人的行为来学习社会行为,实现自身发展。现代社会中,电视就属于这种观察模仿的学习对象,它为儿童提供了大量的示范模本。按照学者班杜拉的观点:儿童普遍存在着媒介认同现象,无论媒介形象是否虚构,儿童都比成人更容易发生媒介认同现象。通过观察媒介内容,儿童对其中某些角色和行为产生认同,并意识到在某些情境下模仿会产生有利的结果。那么,当这种情境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时,儿童就会发生模仿行为,这种模仿行为可通过媒介的不断强化形成长期行为。在这种理论视野中,电视暴力和色情内容就会导致儿童因模仿而产生的犯罪现象。

(2)用煽动理论解释这一现象

煽动理论主张个体观看暴力和色情内容时,由于被故事情节吸引,引发了情绪的唤醒,从而有可能引发攻击等行为,进而导致犯罪。因此,个体观看电视暴力和色情内容后继发的攻击行为原自情绪的激动,而非模仿剧中人物。因此,经常观看暴力和色情的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表现出比观看其他节目的儿童具有更加明显的攻击性倾向,他们且难以控制,易怒,易冲动,易走向犯罪。

7. 结合小学儿童注意发展特点,谈谈你对小学教学的建议。

【答案】注意可以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特性或品质,这些特性和品质是: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范围、分配和转移等。在教学过程中,小学儿童的注意的各种特性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

(1)注意的集中性的发展及对小学教学的建议

小学儿童和学前儿童相比,注意的集中性有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无意注意或者有意注意都比学前儿童集中的时间更长些,强度更大些。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注意的集中性也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低年级儿童的集中性很差,到高年级后集中性逐渐增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不要由于某种不必要的教具、事物或者由于某种未经审慎考虑的问题,而把儿童的注意力引向不必要的方向上去。同时,要使使儿童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这也有利于儿童注意力的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