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皮亚杰的类包含实验

【答案】皮亚杰的类包含实验是皮亚杰研究幼儿思维发展的实验。类包含是指一类物体及其子类的数量。原则上,总类中物体的数量必然大于任一子类中物体的数量。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缺乏类推理能力,不能同时想到一个子类和整个一类,因此他用一些实验来进行验证。如:他给儿童呈现一束由4朵红花和2朵白花组成的花束,问儿童“红花多还是花多?”“前运算阶段”的儿童通常回答:“红花多。”此外,他还认为幼儿不能区分一个物体表面看起来像什么和真的是什么,不能进行因果推理。一些研究者认为,皮亚杰的研究手段过多依靠语言进行呈现问题和推理判断,造成儿童理解问题本身的困难,低估了儿童的思维能力。

2. 年龄特征

【答案】年龄特征指个体生理心理发展在各个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为连续性和阶段性。就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而言,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从出生到死亡,一般经历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

;就心理在一定年龄阶青少年期、青年期(成年初期)、中年期(成年中期)、老年期(成年晚期)

段中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特征而言,各种心理现象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成熟期、转折期,其实质就是各个阶段各种心理现象的质变年龄。心理特征与个体生理发展阶段有关系,但不完全是由年龄决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3. 成人感

【答案】成人感是指个体从青少年向成人期过渡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当青春期少年处于青春发育前期时,他们的生理发育处于剧变之中,特别是外形的变化和性发育的成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大人了,因而产生了强烈的成人自豪感。他们不再对父母撒娇,而竭力作出一副大人的模样,并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如果成年人仍把他们当小孩子,他们便会感到委屈,并采取粗鲁、固执、不听话、孤僻和消极等各种方式来进行反抗。然而,事实上,青春期少年并未具有完全独立的条件和能力,不管他们愿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他们都必须在许多方面,比如经济上、社会地位上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入理解等都依赖于成人。

4. Learning disability

,是指无显【答案】Learning disability 中文翻译为“学习困难”。学习困难亦称“学习无能”

著智力缺陷的学龄期儿童在行为与心理上表现出一种或多种异常状态,致使在学校中靠通常的教

育方法不能进行有效学习的综合征。学习困难的基本症状有:①实际行为与期望行为之间有显著差异,儿童的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实际的学习成绩远低于其实足年龄和智力水平应达到的成绩;②有一些特殊的行为障碍;③缺陷集中在包含语言或算术的基本心理过程方面,常在学习、思考、说话、阅读、写作、拼写、听讲、推理或算术方面出现障碍;④并非由听力、视力或普通的心理发育迟缓问题或情绪问题、缺乏学习机会引起。

二、简答题

5. 简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答案】维果斯基在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上都作了研究,特别是他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的学说,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的学说,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1)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高级的心理机能。他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了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而不象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2)维果斯基进一步探讨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实质。他认为人类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和教育作用下,从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机能发展的过程。发展过程的标志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组合,形成一定的心理结构;第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3)维果斯基着重研究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他提出了以下三个重要的思想:

第一,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即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另一种水平是在现有状况的基础上,经过努力所

能达到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这两种水平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

第二,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这是他对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最主要的理论。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儿童发展,它决定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容、表现以及水平和速度。

第三,提出“学习的最佳期限”的思想。他认为儿童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都有一个最佳年龄的问题,必须重视这些成熟与发育的前提,否则可能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

(4)维果斯基分析了智力形成的过程,提出了内化学说。他指出,教学的最重要的特征便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一事实,也就是教学激起与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学而掌握全人类的经验内化为儿童自身的内部财富。

6. 简述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区别。

【答案】(1)学习观上的区别

①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提出的学习理论,他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学,主张以实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在学习观上主张:学

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这三个过程同时发生;

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的背景下,通过人与物、人与人的互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而不是直接接受现实形成结论的过程;而知识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解释、假设,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学生观上的区别

①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总是由一系列情节组成的,每一个情节(或一个事件}总是涉及到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因此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

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认为:强调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兴趣、需要等对意义建构的影响,因而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教学观上的区别

①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主张结构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和强化原则;

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主动建构性、活动情境性、社会互动性)建构主义强调帮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操作、对话、协作等进行意义建构。

7. 结合小学儿童注意发展特点,谈谈你对小学教学的建议。

【答案】注意可以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特性或品质,这些特性和品质是: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范围、分配和转移等。在教学过程中,小学儿童的注意的各种特性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

(1)注意的集中性的发展及对小学教学的建议

小学儿童和学前儿童相比,注意的集中性有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无意注意或者有意注意都比学前儿童集中的时间更长些,强度更大些。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注意的集中性也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低年级儿童的集中性很差,到高年级后集中性逐渐增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不要由于某种不必要的教具、事物或者由于某种未经审慎考虑的问题,而把儿童的注意力引向不必要的方向上去。同时,要使使儿童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这也有利于儿童注意力的集中。

(2)注意的稳定性的发展及对小学教学的建议

在教学上,不仅要求儿童的注意力能集中在课业上,而且还要稳定地保持在课业的进行上。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女生的注意稳定性优于男生。同时研究还表明,注意的稳定性和兴趣、理解力等因素有关,还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的合理运用有关。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避免一种单调乏味的教学,而是要组织得很紧凑的、具有一定直观性的、方式与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这样学生才能更加集中注意力。

(3)注意的范围的发展及对小学教学的建议

注意范围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儿童过去的经验。小学儿童,特别是低年级儿童,由于经验不多,注意的范围一般比成人狭小。同时,由于小学儿童的思维富于具体性,因此,在一些复杂的事物面前,他们常常不能找出其间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