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年龄特征

【答案】年龄特征指个体生理心理发展在各个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为连续性和阶段性。就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而言,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从出生到死亡,一般经历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

;就心理在一定年龄阶青少年期、青年期(成年初期)、中年期(成年中期)、老年期(成年晚期)

段中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特征而言,各种心理现象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成熟期、转折期,其实质就是各个阶段各种心理现象的质变年龄。心理特征与个体生理发展阶段有关系,但不完全是由年龄决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2. 性别认同

【答案】性别认同是指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完整的性别概念包括两个基本成分,一是性别同一性,二是性别恒常性。①性别同一性指对自己性别的辨认和理解,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知道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儿童在3岁左右就能达到性别的同一性。②性别恒常性指对一个人性别不变性的了解和认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性别的时间恒常性,也称性别的稳定性,指知道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时间或年龄而发生变化;第二,性别的情境恒常性,也称性别的一致性,指知道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其服饰、发

型及所从事的活动而发生变化;第三,性别的非动机性,指知道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其愿望而改变。研究表明,幼儿达到性别稳定性的平均年龄是4岁左右,达到性别一致性的年龄是5岁左右。研究还表明,幼儿首先获得的是关于自己的性别恒常性,然后是关于其他同性别儿童的性别恒常性,最后是关于其他异性儿童的性别恒常性。

3. 社会化

【答案】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正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而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社会化过程包括学习、适应、交流人类个体借以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的一切过程。社会化过程是人类学会共同生活和彼此有效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

4. Cohort effect

【答案】Cohorteffect 中文翻译为“同辈效应”。同辈效应是指同龄人群体因生活在类似的社

会文化环境中,经历类似的历史事件而对群体成员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它是横断设计应考虑的因素之一。通常在横断研究中反映出的年龄差异因未能考虑不同同辈之间文化或历史因素的影响,就可能混淆年龄和同辈效应。不同的同辈间与年龄有关的差异,部分是由他们在成长经历中的文化或历史的差异所导致,而不是由真正的发展变化引起的。

二、简答题

5. 请谈谈你对“中年危机”的看法。

【答案】中年危机,即成年中期个体所经历的身心疲惫、主观感受痛苦的状态。中年期,一般指35〜60岁这段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年人经历着身心、人际关系等一系列的变化,面临更多的压力,这些变化易引发一些心理问题,若得不到及时调整,易出现中年危机。

(1)中年期的身心变化

①生理的变化。人到中年最明显的特征是生理变化,身体机能开始走下坡路,精力、体能都不如以前,容易感到疲劳,过去很少出现的健康方面的小毛病频频光顾。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中年后期都会经历更年期,这些变化使中年人不得不用较多的精力去关注自己的健康,而且引起一系列心理变化。

②心理的变化。中年人面对因身体功能减退而产生的心理不适,因社会地位的演变及家庭角色的转换产生的心理不适,同时他们也存在着事业与家庭、是保持独立个性还是随波逐流等诸多矛盾。中年人若是不能正确处理这些问题,便会导致种种心理冲突及困扰的频频发生,产生如焦虑、失望、烦躁、忧郁、压抑等不良情绪,继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中年期的人际关系改变

①亲子关系的改变。从大多数家庭看,中年父母面对子女踏人青少年后期至成年初期,这时的孩子不再像以前那么听话顺从,也不再像过去那样依赖家长,这些变化使得中年父母难以适应,或者与子女常发生冲突,或者出现焦虑、孤独、无助感。

②双亲衰老与病故。步入中年,许多中年人不得不面对自己以及配偶的父母年事已高,逐渐衰老,甚至离去的残酷现实,从而产生悲伤、内疚等心理。

③夫妻关系调整与婚姻危机。中年阶段是婚姻最容易亮起红灯的时刻。不少中年夫妇在以往的日子里对夫妻关系及感情关注不足,沟通不良,待子女逐渐独立,夫妻间反而有种陌生的感觉,最终以离异告终。也有一些夫妇由于面临性生理与性心理的改变,未能及时调适,性生活不协调,婚姻不满足感増加,而踏入婚外情的陷阱。

(3)中年危机的心理调适

①要了解和认识中年人将面对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将会引起什么心理反应,对人生产生什么影响,以便心中有数,早作准备。

②接受生理的变化,关注自身健康,增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有意识地调整身体,改善饮食,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③学会处理工作的压力。人到中年事业稳定,但一般所负责任也大,常常超时工作,透支体

力。如果目标明确、沟通良好、劳逸结合,可以缓解压力。

④重视婚姻关系。珍惜夫妻间的感情,满足彼此的需要,分担彼此的重担。子女长大少了牵挂,多余的时间去培养新的兴趣,发展自己,增添人生乐趣,增进婚姻满足感。

⑤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人到中年时事业、家庭趋于稳定,生活变得平谈,有时易产生怠倦感,缺乏新意。多一些时间反省自己,调整生活,学会拿得起、放得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大胆去进行新的尝试,心态永远保持年轻。

人到中年并不等于发展停滞、难以创新、生活重复,关键在于怎样面对中年危机,中年可能是人生又一新起点。

6. 简述并评价Kohlberg 的道德发展理论。

【答案】(1)Kohlberg 的道德发展理论

Kohlberg 主要采用两难故事来评价儿童的道德推理水平。根据横向研究中不同年龄儿童对这些两难问题的反应,Kohlberg 认为,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遵循三个可预测的水平,每个水平包括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划分为两个成分:社会观点和道德内容,即Kohlberg 道德发展理论的三水平、六阶段:

①前习俗水平。在前习俗水平,道德推理的前提是个体必须服从于自己的需要。

阶段1——他律道德。社会观点为:儿童不能考虑他人的观点,倾向于自我中心,认为别人的想法与自己一样。道德内容为:相当于皮亚杰的道德现实主义阶段,道德的评价绝对化,只集中于情境的物理的或客观的特征。道德规则只能由权威来定义,而且必须遵守。

阶段2—一个人主义。社会观点为:儿童理解他人有不同的需要和观点,但不能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道德内容为:当道德符合自身利益时才是有价值的,儿童遵守规则或与同伴合作,要视能否得到回报而定,社会交往被视为是否含有具体收益的事情。

②习俗水平。在习俗水平,道德推理的基础是社会系统必须给予法律和规章。

阶段3——人际遵从。社会观点为: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认为两人间的共识比个人利益更重要。道德内容为:集中于遵从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行为,遵守规则是为了让你在意的人赞赏你,人际关系的基础是金科玉律。

阶段4——法律和秩序。社会观点为:从维持社会系统的角度来理解道德,个人需要没有维持社会秩序重要。道德内容为:道德的基础是严守法律和履行责任,规则适用于每个人,规则也是解决人际冲突的正确途径。

③后习俗水平。在后习俗水平,道德推理所基于的假设是每个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力必须维持。

阶段5——社会契约。社会观点为:人们可以采择社会系统内所有个体的观点,认识到并非每个人都是与自己的观点或价值取向一致,所有人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道德内容为:道德的基础是保护每个人的人权,关键在于维持一个完成此任务的社会系统,法律是用来保护而不是限制人们的自由的; 有害社会的行为即便不是非法的,也是不对的。

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社会观点为:从个人原则公道性的角度来理解两难决策,每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