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06行政管理综合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略谈现代人事行政的更新机制。

【答案】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是干部人事制度僵化的一种顽症。而强化新陈代谢机制不仅是医治这一顽症的良方,而且是增强公务员队伍生机和活力的有力保证。为了保证行政管理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国家公务员队伍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但同时又必须有进有出,能上能下,保持必要的流动,在流动中保持稳定。国家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编制、职位数额以及任职条件和年限等都有法规限制,不能随意增减,更加不能无限膨胀。既然如此,国家公务员队伍就必须强化新陈代谢机制,不断地吐故纳新。

国家公务员制度正是通过考试录用、竞争上岗、考核、交流,以及辞退、辞职、退休等法定环节,使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及时补充,德才兼备、成绩突出、群众拥护的及时提拔; 而达到退休年龄、符合退休条件的能正常退休,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的应予辞退,不愿意担任公务员职务的允许辞职等等。健全新陈代谢机制,使进出渠道畅通,上下升降有序,公务员队伍就能增强朝气和活力。

2. 省级预算有哪些参与者,其职能是什么?

【答案】共预算过程涉及很多参与者,它们分别履行不同的职能。有的主要是资金申请者,有的主要是资金审批者,有的主要是资金使用者,有的主要是资金使用的监督者。我国省级预算的参与者及其职责具体如下:

(1)人民代表大会

①审查本级总预算草案及本级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②批准本级预算和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③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

④撤销本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2)人大常委会(通常由财经委员会负责此项工作)

①监督本级总预算的执行;

②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③审查和批准本级政府决算;

④撤销本级政府和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和决议。

(3)政府

①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

②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关于本级总预算草案的报告;

③将下一级政府报送备案的预算汇总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④组织本级总预算的执行;

⑤决定本级预算预备费的动用;

⑥编制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⑦监督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的预算执行;

⑧改变或者撤销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

⑨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本级总预算的执行情况。

(4)财政部门

①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

②具体组织本级总预算的执行;

③提出本级预算预备费动用方案;

④具体编制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⑤定期向本级政府和财政部门报告本级总预算的执行情况。

(5)各部门(一级预算单位)

①编制本部门预算、决算草案;

②组织和监督本部门预算的执行;

③定期向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预算的执行情况。

(6)各单位(一级预算单位下属的各单位)

①编制本单位预算、决算草案;

②按照国家规定上缴预算收入,安排预算支出;

③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

3. 简述公共行政实践中出现的新迹象对行政伦理的推进作用。

【答案】从20世纪后期至今,随着新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发展,行政伦理研究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公共行政实践中出现几个新的迹象,对于行政伦理研究具有直接的推进作用。

(1)从控制导向转化为服务导向

人们将行政类型区分为“统治行政”与“公共行政”两类。统治行政为了秩序目标而实施对整个社会的控制,因此统治行政是“完全的”控制导向的行政。管理行政也是控制导向的,特别是管理行政发展到公共行政阶段,达到极高的控制水平。管理行政所依赖的是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性的操作,因而也与伦理无涉。

当公共行政走出控制导向时,即用服务导向取代控制导向时,它虽然还要得到科学和技术的支持,这使得它从属于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技术化所需要的研究还是必要的; 但另‘方面服务行政所内涵的伦理问题已被提了出来。所以,公共行政从控制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化,实际上是在科学化、技术化的基础上转向伦理化,服务导向注定的“关系”格局是这种转变最强有力和直接的动力。

(2)从效率导向转化为公正导向

管理行政基本上是效率导向的行政。从19世纪80年代管理行政开始成为公共行政的主流以来,效率的问题渐渐掩盖了公正的问题。在20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公共行政的实际运行则属于效率导向。公共行政实践中的这一定势,使公正与效率成为区隔开来的两个领域一一公正往往变成政治问题,而效率则成了脱离政治制约或影响的行政问题。政治家考虑公正,政府官员考虑效率。到了20世纪后期,公共行政的公正问题又被人们重新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公共行政实质含义化的有效矫正,自引导公共行政致力于恢复其公共性的本质。

(3)在工具研究中引入价值视角

20世纪前半期,公共行政学沿着科学化、技术化的方向发展,突出工具研究的意义。到20世纪后期,这种状况开始发生改变,人们越来越注意在相应研究中引入价值视角。只有致力于在公共行政研究中引入价值视角,才足以保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健全视角,也才是真正保证公共行政研究的合理化方向。正是由于价值视角的引入,使致力发掘公共行政价值内涵的行政伦理研究的意义鲜明凸显出来。

(4)确立合作和信仟的新型整合机制

从政治视角看公共行政,需要把合作和信任理念引入公共行政领域。事实上,公共行政自觉地确立合作和信仟的整合机制,己成为它的发展趋势。公共行政的基本功能在十实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一方面,它要实现对自身体系的优化整合; 另一方面,通过自身的优化整合而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有效整合。统治行政和管理行政基本上都是通过控制的方式来整合社会的,但公共行政完全可以拥有另一种自身整合以及整合社会的方式,那就是以合作建立行政机构、行政人员与社会各种机构、人士的关系结构,以信任建立起合作者之间的牢固互动结构。

(5)在治理变革上谋求德治与法治的结合

在法治的框架下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的体系和行为,是现代政治文明的伟大成就之一。但是,从20世纪后半期开始,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囿于法治的公共行政呈现出自身的不足,它需要得到德治的补充。德治作为法治的有效补充,将公共机构与行政人员主动履行公共责任放在重要的位置,将外部的制度约束与内在的工作动机贯通起来,从而将公共机构及其人员履行公共职能变成高度强化的自觉诉求。如何保证这一转变顺利进行,把德治的愿望变成公共行政实践的现实,需要行政伦理研究进一步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

综上所述,公共行政实践在20世纪后期至今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公共行政实践的变化和发展,行政伦理的重要性日益体现出来,对行政伦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伦理的研究也显得迫切起来。

二、案例分析题

4. 案例

2006年夏秋之交,千呼万唤的“任期制’夕,终于在县乡换届选举之时,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鸣锣之前,翩然而至。8月6日,中共中央授权新华社发布《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以下简称《任职规定》)。《任职规定》中最惹眼的是5年、10年和15年三个时间段:"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