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贵州财经大学教育管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师聘任制度

【答案】教师聘任制度是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制度。其特点是任职条件因需要而定,聘任双方均有相应的权利与义务,双向选择,地位平等,任职期限固定,任务与酬金明确,聘任期满后根据本人表现、工作能力、单位工作岗位需要,决定去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其基本内容包括:①学校根据教育教学和科研上作的需要,设置相应的教师职务岗位,并规定其明确的职责:②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确定各级教师职务的合理结构比例; ③由学校校长在具有相应教师任职资格的教师中择优聘任; ④学校和教师双方遵循地位平等的原则,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幼教师职务有一定的任期,教师在任职期间,领取相应的职务工资。

2.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

【答案】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是对教职工的智力、体力劳动能力所进行的科学、合理的发掘、组织和使用,为充分实现学校目标提供可靠的人力保障。

3. 教育需求

【答案】是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它是制约教育供给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教育供给”相对。按照教育需求主体划分,教育需求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教育社会需求和教育个人需求。就社会而言,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对各类专门人才和受过一定教育的劳动者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就个人和家庭而言,指个人和家庭为满足某种精神和物质需要,对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要求。前者由一定社会的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规模和速度决定。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是制定教育发展计划的依据。后者受个人精神充实的欲望、就业与收入的选择、家庭经济条件和对子女未来的期望等因素的影响,从宏观来看,亦受人口增长、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二、简答题

4. 有哪几种基木的组织理论,其内容要点是什么?

【答案】(1)古典组织理论

古典组织理论又称经典组织理论,它产生于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这一理论体系最初的理论表述出现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这一论著里。后来马克斯·韦伯在研究商业、政治和宗教组织的基础上,写出《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一书,提出了完全按

照理性建立起来的理想化的、高效率的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模式的基本特点包括:

①建立专业分工,把组织的全部活动划分为若干基本作业,作为公务分给组织成员。专业化的分工可以使工作规范化,提高效率。

②形成等级化的指挥系统。各种公职和职务都按照职权组织起来,每一职位有明文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③理性地进行人事行政,人员的任用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规定每一职位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范围,根据个人所具备的技术资格进行任命,通过考试来进行,所任用的人员要进行专业训练。

④组织中的人际关系非人格化,以埋性为准则,决策只受规章左右,不受个人情感影响。 ⑤建立稳定、详尽的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这些组织纪律任何人都不能违犯,这是组织活动及其成果稳定、连续、可预测的基础。

⑥管理人员有固定的薪金和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

⑦建立文牍制度。对所有正式决定都要作记录,这样使工作正规化,可以核查,从而避免决策个人化、随意化。

(2)人际关系组织理论

人际关系的组织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梅奥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在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经过西蒙等管理学家充实发展而成为行为科学的组织理论。这一学派先后提出的主要组织观点有:

①人是组织的主导因素,人控制着组织活动各种要素的运作。人是社会的人,在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中,逻辑的因素远不如感情因索重要。

②组织建设和工作任务分派要考虑人的需要和特点。

③建立新的权威概念和领导能力概念,以上下级的协作态度和协作制度为基础建设起新的组织秩序,用信息沟通代替指挥监督,领导者以与下级平等的身份来协调工作,使被领导者心悦诚服地协助工作,完成任务。

④重视和推动非正式组织发挥积极作用。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是互相依存的,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目标的实现有很大影响。

(3)社会系统理论

社会系统学派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代表人物巴纳德将科学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流派理论联系到一起。在对组织进行分析的方法上,这一流派不像前面两个流派那样宏观、简单,而是分析组织中起作用的力量的种类和性质,以及它们互相作用的方式,因而更深刻、更具有实践性。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包括:

①将组织看作活动的协作系统,认为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协作系统,任何组织都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部分,而不是由有限成员组成的孤立系统,人与人、组织与组织只有在协作中才能发挥作用,一个协作系统的效率尺度就是它满足其成员需要,从而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奋斗的能力。

②协作系统具有三个基本要素:使个人行为非个人化的协作意愿、所有成员共识的一致目标和有效的信息联系。

③十分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认为它与正式组织之间相互创造条件,在某些方面对正式组织产生积极影响。

(4)现代权变的组织理论

现代权变的组织理论是建立在系统理论基础之上的组织理论。古典组织理论对组织进行分析的一个前提是将组织看作封闭的、机械的、决定论的系统,而从系统理论看,组织是开放的、有机的、权变的系统,它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交换关系,要适应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环境。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①对不同的组织来说,环境是千差万别的; 即使对同一组织,环境也在不断变化。组织总在具体的环境下运行,没有一种适用于一切的组织结构模式,只有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②美国管理学家马奇认为,有七种基本因素对组织结构起着作用,即共有的价值观念、制度、领导作风、人员素质、工作技术特征、发展战略、外部环境,这些因素的复杂关系共同影响着组织的建设。

③美国管理专家卡斯特和罗森茨威格列举了运用权变法对组织进行分析的一些结论:当下列条件成立时,适用稳定的、集中性强的、等级关系严格的机械组织:目标规定详尽并持久; 技术连贯而稳定; 环境相对稳定; 决策有计划; 活动是例行公事,生产效率是主要目标。

在下列条件下,分权决策、低度正规化、重视横向协调的有机组织更合适:目标多样且不断变化; 技术复杂且在发展; 环境不稳定; 活动创新性较大; 决策中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较大。

5. 简述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上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于西方国家,由皮奥里和多林格创始。70年代中期后,戈登、爱德华兹、卡诺等进一步发展了皮奥里和多林格的理论。他们通过历史分析,系统地说明了劳动力市场的划分过程及其特点,说明不同的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受到不同的待遇,阐明了劳动力市场划分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使之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反对人力资本理论关于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成正比例关系的观点,认为劳动力市场分为两部分,即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

(2)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认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是有许多区别的。

①在卞要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是比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正比例关系基本上是成立的,但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是比较低的,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正比例关系是不成立的。

②在种族方面,劳动力主要市场是由白人占据统治地位,这个市场工资待遇较高,就业机会多,工作比较保险,而次要市场则不然,次要市场大部分是黑人劳动力,工人工资待遇低,容易失业,没有工作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