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农村改革发展协同创新中心882公共管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诺斯悖论
【答案】诺斯在1981年提出,国家具有双重目标,一方面通过向不同的势力集团提供不同的产权,获取租金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国家还试图降低交易费用以推动社会产出的最大化,从而获取国家税收的增加。国家的这两个目标经常是冲突的。“诺斯悖论”描述了国家与社会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矛盾的关系,即“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经济衰退的根源”。另外,由于存在着投票的悖论、理性的无知,加之政治市场的竞争更不充分和交易的对象更难以考核等因素,政治市场的交易费用高昂。结果,政府作用的结果往往是经济增长的停滞。
2. 模型
【答案】模型是指主体为了某种特定的认识日的,依据相似性原则而创造或选择一种系统,用于代表被研究的对象。通常把模型分为实物模型与理论模型。公共政策分析所讨论的对象经常既可以是定性相似,也可以是定量相似:既可以是外在的相似,也可以是内在的相似:既可以是结构的相似,也可以是功能的相似。
3. 政策环境
【答案】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凡是对公共政策产生作用和影响的因素皆可归为公共政策环境。
公共政策环境可以划分为一般环境和工作环境两类。公共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进一步可以划分为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国际环境等。一般环境是政策系统存续和运行的基础,对政策系统的组织特性和功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是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价的宏观背景和总体性框架。工作环境是一般环境中的不同部分在特定时间点上的聚合,具有多样性、变动性、主观性和人为性等特点。即一般环境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要依赖公共政策主体对其加以观察、识别、理解和寻找。
4. 可行性分析
【答案】可行性分析,是对规范研究中所提出的方案进行考证,论述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是否具备了条件与能力。在政策分析中,可行性分析的重要方面表现在政治、技术及经济的可行性上。
(1)政治上的可行性。政府的政策,从最终的实际执行结果来看,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它反映整个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与此同时,作为指导社会成员行为准则的政策,必须反映和代表那些具有共同经济地位的人们的共同要求和愿望。在我国,强调政策的实施结果,首先要有利
于政治稳定,这是政治可行性考虑的出发点。
(2)经济上的可行性。其基本目的是全面研究政策实施的经济效益。在制定政策与实施政策中,都需要消耗资源,即消耗人力、物力与财力等各种资源。考虑经济效益,既要重视投入项,更要重视产出项。
(3)技术上的可行性。其主要表现在实现目标的科技手段上。政治、经济及技术的可行性分析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成功的政策,往往要全面地考虑到各方面的可行性,并选出一个最佳结合点。
二、简答题
5. 在我国公共政策的执行中,经常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解决之道。
【答案】(1)“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主要表现
①“添工加料”、附加条件的执行; ②象征性、“走过场”式的执行; ③改其实质、曲解其义的执行; ④表面一致、阳奉阴违的执行。
(2)原因剖析
执行是使既定的决策目标得以实现的动态过程。合理的执行机制是政策有效执行的必要条件。当前我国政府的执行机制缺陷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行为的关键原因,主要表现在:
①政策执行中某些具体环节的“偏差”导致政策执行力。政策执行环节中的任何失误或不周都会影响政策的正确执行。从现实表现来看,政策执行环节上的“偏差”经常反映在以下几方面:政策宣传的缺陷; 政策执行的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 指挥不力,缺乏协调; 政策执行的评估机制欠缺。
②政府执行力的弱化。政府执行力是一种“合力”,政府执行力各要素的优化组合是形成高效执行力的关键。执行力弱,就难以确保政令畅通,就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政府执行力的弱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力一面:政策本身存在漏洞; 政策缺乏明晰性; 政策缺乏协调性; 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
③执行主体的利益需求和能力缺陷导致偏差:执行主体的利益需求产生行为偏差; 执行主体的认知缺陷; 执行主体素质不高。
④执行资源的匮乏。政策执行所需的资源是否充分具备,是政策执行是否顺畅的关键。执行资源包括政策资源、人力资源、财政资源、信息资源等。
a. 有些地方政府政策贯彻不到位,落实不彻底,白白浪费了政策这一宝贵的资源。有些地方政府在宣传政策时“缺斤少两’,,马虎应付,或发个文件,或召集个会议,就算完成任务,流于形式,浮在表面。
b. 人力资源。指高素质的政策执行人员。在我国,虽然行政机关人员臃肿的现象十分严重,但是优秀的高素质的公务员却很缺乏。
c. 财政资源。指政策执行者政策执行活动中保障政策执行的必要开支的各项经费。在我国处
于政治、经济、文化欠发达的社会转型时期,执行经费的缺乏始终是阻碍公共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
d 信息资源。由于我国政府机构的设置不合理,运转不规范、不协调等问题,加上政府机关办公设备不同程度的落后、陈旧,政策执行者的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来源僵乏的现象在一邸地方,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存在。这就使得政策执行者无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也无法对政策执行过程实施必要的控制,从而造成政策执行中的失误或困难。
⑤执行文化的缺乏。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就缺少这种“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执行文化,办事拖沓,互相推诿,对中央的政策执行不力,随意变通。此外还有监督不力等原因。
(3)解决之道
①加强政策执行中的思想文化建设。具体来说就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政绩观。首先承认追求个人合理利益的正当性,但同时要认识到利益是一个矛盾体,包含了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的追求要以不损害公共利益为前提,在冲突的条件下,以公共利益为优先选择。
②完善权力制约体系。现阶段,完善权力制约机制首先要合理分权。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同级政府中不同部门之间的权力划分,使之法律化。在职责明确情况下,加强中央对地方政策执行的监督,改变地方政府执行政策随意变通的行为; 明确划分政府各部门之间权责范围,理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的关系,完善人大对行政执行权监督的实施细则。
③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民主决策和科学政策评估是保证政策科学性的前提条件。民主化决策要求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既要把基层执行人员纳入决策议程,又要发挥专家学者以及广大政策目标群体的聪明才智。
④完善政策执行的监控系统。政策执行监控系统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监控主体建设、监控信息系统建设以及监控资源的增加。a. 完善监控主体地位,权力来源与配置; b.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政策执行的监控系统,收集处理政策执行的完整信息,建立信息控制系统; c. 加大对监控部门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员编制方面的倾斜政策。
6. 领导者的权力类型。
【答案】领导权力,是指能够使人服从或者能够改变他人思想、行为的力量,有人把这种力量称为权威,有人则称之为权力。研究权力及其运用效果的学者,曾将领导的权力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弗兰奇对领导权力的划分最为典型,也广为引用。他将权力划分为:
(1)参考权
参考权就是一个人的行为、意见、态度等,变成了他人采取行为模式、表达意见和参考的对象。即领导者的参考权是建立在组织成员对领导者的忠诚、敬仰和个人情愫的基础之上。在许多组织中,必有极少数人或因他们的高尚品格,或因他具有他人所敬慕的优点,如待人谦和、处事公道、牺牲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众人崇拜和模仿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者参考权的运用过程,实际上是领导者“角色形象”的塑造过程。
(2)专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