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行为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目录
2016年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行为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一) . 2 2016年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行为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二) 10 2016年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行为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三) 20 2016年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行为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四) 29 2016年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行为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五) 35
一、名词解释
1. 群体规范有哪些功能? 如何对群体规范进行诱导与控制?
【答案】规范是群体成员建立的行为准则。规范起着约束成员行为的作用。
(1)群体规范的功能
一般来说,群体规范具有以下四方面的功能:
①群体支柱的功能
群体规范是一切社会群体得以维持、巩固和发展的支柱。群体规范越能被群体成员所一致接受,则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群体也越团结
②评价准则的功能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的行动准则,因此,群体成员要以群体规范来评价自己和其他成员的行为。 ③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功能
群体规范的约束作用主要表现在群体舆论中。这种群体舆论是大多数成员对某种行为的共同评论意见。当某些成员的行为举止与群体规范相矛盾时,多数成员会根据群体规范对这种行为做出一致的判断或批评。这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共同意见,对个人行为具有约束作用,使其不至于违反群体规范。
④行为矫正功能
群体成员如果违反了规范,就会受到群体舆沦的压力,迫使他改变行为,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因而,群体规范具有行为矫正的功能。
(2)群体规范的诱导与控制
作为管理者,应强化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规范,而削弱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规范。阿尔文. 赞德提出一套可以达到这两个目的的指导原则。
①强化群体的规范遵循的原则
a. 向群体成员解释群体的规范和他们的愿望基本一致,不需要牺牲多少东西;
b. 奖励那些遵循群体规范的成员;
c. 帮助成员了解他们是怎样为完成群体目标做贡献的;
d. 在建立规范时,给所有成员发言的机会,因为只有自己建立的规范,自己才更愿意遵守; e. 让成员知道,不遵守群体的规范将受到驱逐(但也原谅悔过的成员)。
②削弱群体的规范的手段
a. 找出志同道合的成员,与他们联合起来;
b. 与志同道合的成员讨论你的观点和计划,与他们建立联合阵线;
c. 防止内部分歧;
d. 坦言你的所作所为,不怕压力;
e. 宣传与你合作的好处与报偿。
2. 如何正确运用群体压力?
【答案】(1)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有时这种压力非常大,会迫使群体的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社会心理学中把它叫做“顺从”或“从众”。群体施加压力的方式有四种:理智讨论、怀柔政策、铁腕政策和开除政策。正确运用群体压力,可以更好地发挥团体优势。
(2)群体压力影响社会从众行为,是一把双刃剑。正确运用群体压力,关键是管理好从众行为,趋利避害。
①把握引导和造成从众行为的技巧,不仅可以通过给予员工适当的压力,形成‘个积极向上、健康活泼、开拓进取的舆论氛围,而且可以树立典型的榜样人物,形成合力,同心协力为目标奋斗。 ②避免和消除消极从众,企业在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要创造一种宽松的气氛,淡化群体规范的作用; 员工要提高个人的认知能力,增强自信心; 领导者要在舆论一边倒的情况下,敢于挺身而出。
(3)不能否认群体压力和顺从现象的存在,而且应当重视这一现象。一般来说,应避免采取群体压力的方式压制群体成员的独创精神,但也不能认为群体压力只有消极的作用,对于群体成员的不良行为给予适当的压力是必要的。
二、简答题
3. 组织物质环境的教化功能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人们总是环境的产物,这个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人文环境,也包括建筑、服装、庭院、山水等自然环境。在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既有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改造,也有环境对人的感染和教化。
(1)人易受环境的影响。人在组织中,天天对组织的物质环境耳濡目染,时间久了肯定会受到组织物质环境的影响。
(2)组织物质环境是组织文化的体现。组织文化可以通过有形展示体现出来,比如办公布置、人员服饰、标牌等这些物质环境都体现了企业所倡导的文化,会影响教化人。
4. 什么叫人格特质? 五维度模型中,各个维度如何影响工作绩效?
【答案】人格的特质理论是在人格研究中最具影响力并且获得最广泛接受的人格理论流派。人格的特质理论假设人有多种特质,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这些特质,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差异在于人与人之间特质水平上的差异。
(1)人格特质的含义
最早提出特质概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他认为人格特质是指人的稳定的、经常出现的行为方式。阿尔波特将特质划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①共同特质是指在一定的文化形态下,所有人都具有的心理倾向性。共同特质可以分为: a. 中心特质。是指少数几个最能说明个体人格特征的特质。
b. 次要特质。是指在人格结构中起次要作用的特质。
②个人特质。是指个人所具有的特点,表现出个人的人格倾向性。
(2)“五维度模型”影响工作绩效
近十几年来最为流行的人格理论模型一一“大五”人格模型包含的最基础的维度是:
①外向性
外向性指个体喜好社交的倾向性。一个人善于社交、言谈得体、大方自信,就是外向性; 而在社交中表现羞怯、腼腆,就显示出内向性。
②随和性
随和性描述一个人随和、合作和信任方一面的特点。
③责任心
描述一个人责任感、可靠性、持久性、成就倾向方面的人格维度。
④情绪稳定性
情绪稳定性指个体情绪稳定的程度。它描述一个人是倾向于平和愉快、沉着冷静、富于安全感,还是倾向于紧张压抑、焦虑失望、没有安全感的人格维度。
⑤经验开放性
经验开放性指个体是否有好奇心、愿意吸收新的经验、富于幻想、兴趣广泛及对差异的敏感性方面等特征。
这五个维度与工作绩效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外向性可以预测管理和销售职位的工作绩效; 随和性得分高的人在需要大量群体合作的情境中表现出色; 责任心得分高低可以预测工作绩效; 情绪稳定性的得分高低也可以预测工作绩效:经验开放性在预测培训效果方面也十分重要。这些结论对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有益启示。
5. 为什么说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
【答案】职工存在着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应地,激励方式也应该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因为物质需要是人类最基础的需要,但层次也最低,物质激励的作用是表面的,激励深度有限。因此,随着生产力水平和人员素质的提高,应该把重心转移到以满足较高层次需要即社交、自尊、自我实现需要的精神激励上去。
因此,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以精神激励为主。
6. 若要推动优秀组织文化的形成,领导者应具备哪些素质,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念?
【答案】要推动优秀组织文化的形成,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树立的价值观念具体如下:
(1)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
在组织文化建设中,领导者要缔造出优秀的、高品味的文化,要发挥好不范、表率作用,就需要具备领导者的优秀素质,包括完善而先进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品质,还包括创新精神、管理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