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老舍作品的特点。

【答案】老舍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主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其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建国后,老舍创作了大量的戏剧作品,其中《龙须沟》《茶馆》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其作品的主要特点有:

(1)写北京,写北京的变化是老舍戏剧创作的重要内容

老舍生在北京,熟悉北京,对北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自他从事写作生涯以来,写过不少以北京为背景的作品,而解放了的北京日新月异,老舍自然要写出这些变化。《方珍珠》《全家福》《茶馆》等这些剧作忠实而多方面的记录下北京社会的历史变迁和革命性变化,抒发了“我爱新北京”的真挚情怀,歌颂了党和人民政府。

(2)懂得辩证法,笔下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真人

老舍笔下的人物都不是那种脸谱式的,而是活生生的真人。《龙须沟》里的刘巡长,《茶馆》里的秦仲义、松二爷等都不是戏里的主角,但老舍写出了他们的个性,写出了他们好与坏两方面的思想,赋予他们艺术生命,所以令人难忘,并且置信不疑。再如老舍刻画了不少妇女形象,但都以不同的出身、经历、性格活跃在舞台上,互不雷同,不会为人们所混淆。《女店员》里的齐母和《龙须沟》里的王大妈,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受习惯势力影响很深的家庭妇女,在对待女儿的问题上,想法和做法却截然不同。

(3)写了不少民族风味的戏剧,成功塑造出人物的民族性格

老舍早年研究过“国民性”的问题,对中国人民性格的优劣,有着十分清晰的了解。如从《方珍珠》里的破风筝、白花蛇、方珍珠,《龙须沟》里的程疯子、赵老头、程娘子,《全家福》里的李珍桂,《茶馆》里的常四爷、王利发、康顺子,《神拳》里的高永义、冯铁匠、高大嫂、高秀才等人物身上,看到了中国人民所特有的那种吃苦耐劳、忠厚善良、不畏暴强、乐于助人、勇于进取的精神和品德。

(4)戏剧靠人物取胜而不是靠情节取胜

在《龙须沟》《茶馆》等剧中,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贯串到底的事件和戏剧冲突,人物也不是一两个,而是十几个,几十个,特别是《茶馆》,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四十多个,很难说谁是主角。这个人物有戏,出场表演一番,那个人物有戏,出场表演一番,戏演完了,便退居幕后或隐蔽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

(5)超高的语言艺术

老舍是卓越的语言艺术大师,幽默、讽刺、诙谐,善于极精练的笔墨,运用经过提炼了的北京话赋予人物以生命。他始终把眼睛盯在人物性格与生活上,以期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三

言五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如《龙须沟》里开头的一段对话,寥寥数语,四嫂那心直口快、善良而急躁的性格清晰可见,小妞的委屈情绪也跃然纸上。

总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以独树一帜的戏剧艺术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丰富着社会主义的文艺宝库。

2. 简述茅盾早期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答案】在茅盾早期创作的小说中,“时代女性”形象群以自身的独特性存在于文坛研究领域中,同时也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大多数论者对“时代女性”的性格特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历史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这里以《蚀》和《虹》中的惠女士、孙舞阳、章秋柳、梅行素等“时代新女性”的典型类型为例加以分析。

(1)惠女士:从社会上败下阵来,退回到家庭中延续对男性的依赖

《幻灭》中的惠女士是个早己幻灭了的人物,在其中还可以说是配角。她与静女士相比,静所经历的理想的幻灭和人生的幻灭,对她来说早已是往事了; 静所看不惯和不适应的社会动乱及社会的种种弊端,她倒是可以在其中周旋得如鱼得水了。她总是不放弃追求一种热烈而动荡的生活。惠女士带着鲜明的现代女性色彩。如果说静女士还保留着明显的温婉贞静等传统德性,在新与旧之间徘徊犹豫,那么惠女士则是旧礼教、旧道德的无所顾忌的叛逆者; 如果说静女十显得天真幼稚,惠女十则显得泼辣、精明能干、通晓世情; 美丽安静的环境,养成了静女士善于独处思考而又充满无限幻想的习性,导引着她对人生意义的严肃追求,而惠女士则更深地感觉到时代的痛苦,社会的不安,她很少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她是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向黑暗现实挑战,而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

(2)章秋柳:被迫继续流浪,甚至走向沉沦或毁灭

《追求》里的“恋爱专家”章秋柳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次组织一个社的宣言。那番慷慨激昂的话语是何等的激动人心,她要将这些生活在大变动时代的人组织起来,让自己和他们一起释放热烈似火的激情。她的这番话只是想向世人证明自己存在不是颓废的象征,决不是苟且地活着,她想做一些事——一些未必是无聊的事。然而她的热望,最终成为了泡影。于是她感到“极度苦闷”,但她不甘心浪费自己的生命,她要求刺激,只想现在,不考虑以后。

因此,在“极度苦闷的时候”,便“大笑大叫”“拥抱”“亲嘴”“浪漫”“颓废”,到跳舞场,进酒楼,在刺激中感到一点点生存的意义。因此,她“既不希望将来,也不肯轻轻放过现在”,“要先吃尽了人间享乐的果子,然后再干悲壮热烈的事情”。在这样的环境下,她有可能会堕落。但是她现在没有,她还在努力追求着,然而,她始终振作不起来,她认为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甚至理想的恋爱都是骗人的。章秋柳最后的决心是只要过一天算一天,她在这“余日无多”的时期内悲哀,最终的追求也彻底地结束了。

(3)梅行素:继续往前冲,走向单命道路

《虹》中的梅行素是个“眉目间挟着英爽的气分”,“常常紧闭的一张小口也显不了她的坚毅的品性”的女子。她的性格就是“往前冲”,她所奉行的哲学是:“过去的让它过去,永远不要回顾,未来的,等来时再说,不要空想,我们只能抓住了现在,用我们现在的理解,做我们所应该

做”。她最初冲出“柳条笼”,还只是争取自由的本能的反抗,而她投身于集体主义的洪流中时,在发现原来信奉的光阴的生活,愉快的人生,反对旧礼教,打倒偶像等只是一些烂名词,在目前的场合毫无用处时,终于在马克思主义那里寻找到了真理的火光。思想的变质,使她成为了一个意志坚定的革命者。

正是梅行素的热情劲儿引导着她不断向前,不断地鼓励她坚持走下去,最终她胜利了,这是值得庆贺的。她走完了前面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即将要走又未找到的正确道路。她走的这条道路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它真实地展现了“五四”时期开始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历程:怀着自身的追求和抱负,冲破旧礼教的束缚,冲破家庭的牢笼。经历了在黑暗现实社会中的奋斗,最终怀着饱满的热情投身于革命斗争的洪流中。

3. 简述萧红《生死场》的基本内容及鲁迅、胡风的基本评价,你认为《生死场》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答案】(1)萧红《生死场》的基本内容

《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写于1934年9月。《生死场》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对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这部小说的构思开始于哈尔滨时期,全书共有十七节,在第一节《麦场》至第十节《十年》里,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笔调,描写了东北农民贫苦无告的生活。他们身受地主的残酷压榨,一年365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黑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跋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有的妇女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小说的后半部,是由人的生存死亡问题而转向了革命前途问题。

(2)鲁迅、胡风对《生死场》的基本评价

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己经力透纸背; 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胡风在“后记”中则指出:“她所写的农民们的对于家畜的爱着,真实而又质朴,在我们己有的农民文学里面似乎还没有见过这样动人的诗篇。”“使人兴奋的是,这本不但写出了愚夫愚妇的悲欢苦恼,而且写出了蓝空下的血迹模糊的大地和流在那模糊的血土上的铁一样重的战斗意志的书,却是出自一个青年女性的手笔。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女性的纤细的感觉,也看到了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

(3)《生死场》的艺术特色

①开阔而独特的景物描写与作者强烈感情的交融,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②塑造了各种性格的人物形象,突出描写了他们在抗日民族战争中的价值和意义。

③《生死场》显示了萧红作为一个女作家特有的细致和敏感,小说对人物心态、风土习俗都写得细腻感人,特别在对妇女悲剧命运的描写方面,更显出一种敏锐和大胆的笔法。

4. 举例简述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特点。

【答案】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特点有: